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创新是积累的延伸

2016年03月15日 17:10 | 作者:刘仰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中国为何创新能力不强?从现实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确是有意义的。然而,将这个问题的结论归结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归结到所谓“中国人的劣根性”,完全是找错了方向。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指出,中国在16世纪之前的科技领先于世界,为什么在16世纪以后渐渐落后于西方,李约瑟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是阻碍创新,那么,“李约瑟难题”的前半段就根本不能成立,即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不可能领先于世界。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创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我们现在要面对的问题是,为何过去曾经有大量的技术创新,使得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而后来不行了?这个问题之所以被称为“李约瑟难题”,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全世界都在寻找答案,但还没有找到。本文难以对这个问题展开全面分析,只做一个简单讨论。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在农业社会中的优势无可匹敌,全世界几乎无人能够超越。当时的西方要想获得像中国那样高品质的优雅生活,只有抄近路、抢跑道。按部就班地以农业社会的方式与中国竞争,西方不可能获胜,工业就是捷径。由此我们理解欧洲资本主义革命之后,欧洲主要国家都实行了普及教育,国家政府以行政命令和行政资源投入的方式,从小开始培养专门人才。越是晚起步的德国,对于普及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越强,从普及教育的广种薄收到高等教育的重点培养,这也是今天德国能够在科技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的原因。俄罗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后来居上,与沙皇带头重视大学精英教育是分不开的。虽然说义务教育起源于中国,但是,由于科举制度在中国的特殊重要性,唐宋以后中国的普及教育更多集中于道德教育,而非像欧洲后来那样集中于实用技术教育。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得出结论说,那时的中国由于太领先或者缺乏比较而懈怠,这个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如果我们接受当今中国创新能力不强的结论,在我看来,原因就在于近代中国在工业技术方面没有形成长期的积累效应。清朝时期的洋务运动和童子留美是较早的向西方学习科技的举动,但是,甲午战争失败后,这一阶段的技术积累差不多中断了。此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社会政治形势的剧烈动荡严重影响了技术积累,那一时期的政府在科技领域几乎没有多少持续的投入。因而,技术积累即便没有彻底中断,也没有大的发展,很多科技领域基本处于由早年留学归来者一脉单传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间,在这个问题上呈现两种局面。一是政府持续地大力投入,例如核技术和航天技术,如今,在这些领域,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都不弱。二是出于各种原因的取舍、反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技术积累。

编辑:秦云

关键词:创新 积累 科技进步 技术创新 瓷器 西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