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日暖游春正当时 “游春”盛景中的妙墨之乐

2016年03月24日 08:36 | 作者:张亚萌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春日在即,万物萌发,踏青探春乃为古来之乐。在中国绘画史上,以展子虔的《游春图》为肇始,历代画家们也曾以“游春”为主题,创作春日游玩图,在流传千古的名作中,展现了古画里的浓浓春意。

《游春图》卷 隋 展子虔作 绢本 设色_副本

《游春图》卷 隋 展子虔作 绢本 设色

《游春图》:丹青之笔尽显千里山川

《游春图》为隋代展子虔作,绢本青绿山水画,是我国传世最早的山水画珍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卷首有宋徽宗“展子虔游春图”瘦金书六字。因其作法奇古,具有早期山水画的面貌,深为宋以后历代鉴赏家、收藏家所珍视,可谓流传有序的名作。

在《游春图》里,展子虔描绘了一派充满和煦阳光和勃勃生机的画面,实为一首春的颂歌———展开画卷,一股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早春二月,阳光明媚,湖光山色分外生辉,小桥流水,瀑布飞泉,烟波浩渺,灵动自然。山水之间穿插人马踏青游春活动:山中,游人骑马、仕女乘船、饮酒作乐,其笑声人语,犹如能从画面之中传来;近山远水之景存于咫尺之间,展现出一片人物与自然相融合的盎然生机。画中洋溢着优雅而闲适的情调,再配以青绿色彩,给人的感受虽无“仿佛西湖春”之具体,却有“瑶池春游”的遐想。

“触物为情,备皆妙绝”“远近山川,咫尺千里”“动笔形似,画外有情”……历代评论家之所以都对《游春图》青睐有加,在于它异于前人的创作手法和审美取向,展现出了方寸之地尽显千里之姿的特点。

《游春图》以“游春、探春”为主题,画幅有限却场面开阔宏大,既是“言外之意”和“意象之外”的具体体现,更得力于作者提高视野,采用了居高临下、俯视诸景的鸟瞰式构思,大胆地将景物进行了错位分割。划江而为,既为画面增添了清虚空灵的氛围,又在整体上获得了“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之势”的效果。

在《游春图》之前,中国早期山水画通常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绘画中的人物比山还要大,对于水的绘画则停留在画布上。但《游春图》则打破了这种限制,画面以山川、水系为主体,将人物、古刹、船舶、楼阁等融于山水,这些景观相互配合,运用其形象的客观物象来表现画面事物之间的大小、远近、高低等关系,全图展示出一种空间之美,人物、山水、疏密安排十分得宜。

同时,展子虔的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画幅以青绿色为主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细工精琢的用色方法———右上部分运用青绿着色,展现了初春时节山林间盎然的生机;而右下部分表现山间小路时,展子虔却用泥金来表现,画出了山林中春寒未退时的景色。两类用色使画面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同时,在绘画树木之时,展子虔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在对树叶设色时,不仅仅运用色填或色染,而且还运用点彩的形式来展现含苞初放的春日娇态。因而,纵观整个《游春图》,其画面展现的是新绿成荫、繁花盛开、水天一色、深浅莫辨的艺术特色。

作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的名画,《游春图》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归南宋贾似道所有。宋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它,冯子振、赵严、张軙等文人赋诗于卷后。

明朝初年,《游春图》收归明内府,后又归权臣严嵩所有;万历年间,画卷为苏州收藏家韩世能所藏。入清后,经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1924年,溥仪出宫被携至长春伪满皇宫收藏,后日本投降、溥仪出逃,伪满皇宫被洗劫一空,该画流落民间,被包括玉池山房在内的几家股东字号联合收购回京。

1946年,收藏家张伯驹购得此画,并于新中国成立后捐赠给国家。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游春 春日游玩图 展子虔 《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