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那些著名大学的校训​(一)

2016年03月31日 09:5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陈垣(右)和启功(左)

陈垣(右)和启功(左)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1902年,中华民族面临危难之际,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迎来了第一批大学生。1915年,学校提出“诚实、勇敢、勤勉、亲爱”的校训,要求学生勤奋攻读,品行端正,为人表率。此后,校训几经改动,有“以身作则”“成德达材,新中国成立基石”等等,但以爱国、勤奋、为人师表为内核的办学精神始终如一。

长期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子不仅以“学”,还总是能以自己的“行”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1996年,北师大资深教授,我国著名书画家、文献学家、教育家启功总结概括提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立即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既反映了百年师大办学历程、办学传统,又与学校当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成为师生立身之本。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自古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标准和精神追求,又是启功在70多年从教生涯中的一个深切感悟。启功一生深受著名史学家、北师大老校长陈垣教诲,师生两代不仅都学业卓著,而且品行常为世人称道。

从1926年出任辅仁大学校长开始,陈垣陪伴着辅仁走过了27年,成为近代著名的大学校长。1952年后又继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在他91年的漫长人生中,大学校长一当就是46年。

担任校长几十年,陈垣从未间断过给学生上课,且从不缺席、迟到。

唯一一次缺席是母亲辞世,回乡奔丧。学生回忆起他多称“援庵先生”,而非“陈校长”,大概是敬重他的学问,而不是他的官职。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而不严厉,有顽皮的学生在背后称他为“老虎”,但在课堂上,没有人不自发地挺胸直坐、两手分置双腿之上,听得入迷。好些受业者都说过:从来没见过这样会讲授的先生。他讲课,不像当时的一些知名学者那样天马行空,而是循序渐进、踏踏实实、面面俱到。一般老师不太喜欢批改作业,陈垣不仅认真批改,还和学生一起写作业,并贴到教室墙上作比较。

因为是自学成才,陈垣更加重视学习方法。对于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他也乐于跟学生和后辈分享。他认为,做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是寻求史源,如果研究唐以前的历史,学生引了《资治通鉴》,他一定要问为什么不引正史,是否只见于《资治通鉴》而正史中没有。而如果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引用《南史》《北史》而不检对八书,他一定不通过。他常说,在准备材料阶段要“竭泽而渔”,不漏掉一条材料。他文风严谨到极端的地步。启功回忆,陈垣先生的母亲去世,他发讣闻,没有按旧时惯例写“泣血稽颡”,而是把“血”字去掉,因为他觉得并不诚实。

启功曾写《夫子循循然善诱》一文,回忆初入辅仁大学教大一国文时,陈垣先生对他的耳提面命,第一条就是: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和学生的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启功说:“老校长教导我的样子,我现在蘸着眼泪也能画出来。”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概括了北京师范大学对全体师生的期望和要求,集中地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想。同时,由于它恰当地表明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薪火相传的教师教育理念,因此也成为新时期中国教师教育普遍追求的目标。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引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勉励广大人民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勇于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也展现了丰富高远的人生追求,总是能够给每个接触它的人以深深的震撼和启示。在一定意义上说,它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人们砥砺人生的座右铭。文/施达轩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著名大学 校训 清华 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 南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