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慈善家为何乐意把钱捐给大学

2016年04月15日 14:40 | 作者:闫志刚 | 来源:人民周刊
分享到: 

慈善捐赠为何青睐大学

大额捐赠中半数流向大学,显见大学对慈善捐款的吸金能力。问题是,为何慈善人士乐意把钱捐赠给大学?首先是大学教育的公益属性,而且相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一方面,大学教育与社会紧密对接,大学毕业生直接走向社会,加之大学生年龄相对成熟,对培养自己的大学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大学除了教学,还承担科研与社会服务两项重要职能,而这两项职能更强化了大学与社会的天然联系,大学对社会生产有着强大的驱动力。

除此之外,大学捐赠是一种“常态”。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许多的顶尖的大学都是捐赠而建,而慈善捐赠也成为这些大学重要的经费来源,筹钱甚至是许多西方大学校长最重要的工作。

虽然我国大学与西方大学在管理体制上有很大不同,但在捐赠方面却有相通之处。目前,我国大学尤其是知名大学普遍成立了基金会,专门接受社会捐赠。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章高荣告诉记者,2015年,81%的大额捐赠流向了基金会,在境内机构部分,基金会整体接收捐赠金额占比80.9%,其中高校基金会接收捐赠总额超过60.84亿元,接近榜单统计全部捐赠量的一半。

从文化层面看,校友捐赠也是一种“传统”。正如有学者所言,“校友捐赠是对大学的教育成果和是否关爱师生的重要检验,已成为评价大学和检验校长执行力的重要标准,也是检验一所大学校友商业成就、校友慈善意识和对母校认同度的重要标志。”

美国现代慈善之父、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在100多年前,专门写过题为《慈善捐赠的最佳领域》的文章。安德鲁·卡内基认为,捐赠财富的关键要求是,不应该给受助者造成不利于其自救的倾向,例如懒惰、不思进取、依赖救济,而应该能够激励人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付出行动改善现状。

基于这一要点,卡内基提出了捐赠财富的七个“最佳领域”。其中排名前两位的是大学和公共图书馆。卡内基首先推荐的最佳捐赠领域是大学,大体上可以分为创办新大学以及为已有大学锦上添花两类捐赠。究其原因,是由于大学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捐赠也仅仅是起步

分析近几年我国高校吸纳慈善捐款情况,虽然不时有亿元以上的大额捐赠,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高校规模,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接受社会捐赠规模仍然偏小。英美等发达国家高校的社会捐赠占学校经费的10%,日本公立高校的社会捐赠约占学校总收入的15%,私立高校的这一比例高达50%以上。

除了总额偏少,在捐赠资金流向上严重失衡。近些年,真正能够吸纳到大额捐赠的还局限于北大、清华、复旦、人大、浙大这样的国内一流高校,一般高校对慈善捐赠依然缺乏吸引力,而经费短缺也是这些高校的短板。

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副校长田红旗认为,教育捐赠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缓解高校办学经费不足问题。“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投入,在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吸收社会捐赠是高校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资金来源。”《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的机制。”

如何进一步推进高校捐赠工作?许多研究者认为还要寄希望于中国慈善水平的整体提高,现在中国慈善捐赠每年只有1000亿元左右,如果能达到美国水平,捐赠额度就会达到万亿以上,那么流向高校的捐款将是一笔可观的数字。

在田红旗看来,还需要对现有的捐赠税收政策进行补充和完善,鼓励社会特别是国有企业向高校捐赠。

比如,允许企业的教育捐赠进入企业成本并抵减增值税。如韩国税法规定,对非营利公益学校的捐赠,当其作为设备、教育或研究基金时,可计入费用予以减免。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比较好的经验,将企业捐赠资金作为企业费用计入成本,在企业缴纳增值税时作为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予以抵扣,这样就可激励更多的企业向高等教育捐赠。

可喜的是,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备受瞩目的《慈善法》得以通过,这被视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伴随我国慈善事业的进步,高校慈善捐赠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高校接收更多的捐款,如何管理好、用好这些捐赠依然是一个大课题。

编辑:王慧文

01 02

关键词:捐赠 大学 高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