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罗湖医改:“落子”全科医生

2016年05月09日 09:11 |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人的一生,谁是自己的健康卫士?白胡子戴眼镜的教授专家?

身体健康,第一卫士是自己,第二卫士是全科医生,第三才是大医院,才是专科医生。50年前,英国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的全科医生跟今天的中国一样少。50年后,在英国的执业医生中,有一半是全科医生。他们如此理解了健康的“分级”责任,据此分配医疗资源。

中国的全科医生有多少?来自中国医生协会的数据称,我国注册医生280万人,其中全科医生总数18万人,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不到8万人,占执业医生总数的3%。

据报道,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这些俗称“慢性病”的疾病消耗了中国医疗资源的七成,而这些病大多是可以通过干预避免的。

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将“医疗保险”变成了“健康保险”。政府不仅向医院购买医疗服务,还要购买疾病和健康管理服务。深圳市罗湖区的医改正是这个思路,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将目前“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格局改为“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服务格局。

全科医生无疑是这盘棋中最重要的“落子”之一。

5日下午,10名来自全国的全科医生换上全新的工作服,在罗湖医院集团行政25楼欣然合影。他们是罗湖医院集团在全国招聘的首批到岗医生。每一位医生在当初选择全科医生这个方向,都是看到了上面的事实。“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又成为他们在此前的职业经历中一个共同的感受:社会的认知接纳、职业发展空间、包括薪酬待遇,都成为全科医生心中之痛。这一次,他们到罗湖“二次创业”,他们觉得,全科医生的春天到了。

专家南下

全科医生很“憋屈”,工作价值难被承认,职业发展路径也不畅通。去年底,罗湖开出“30万元以上年薪”公开在全国招聘全科医生,吸引了全国各地千余人报名,其中不乏专家、教授

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打捞落水者,同时研究打捞的工具和打捞的技术,但一大半落水者还是死了,捞上来也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越捞越多。作为医生,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病人少落水。

在心内科干了20年,医学博士、安贞医院尹朝霞教授2010年决定下到社区,原因是“想搞慢病防治,不想在病人病情已经很严重时才介入”。但在北京月坛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的5年间,她时常感到困惑,“实际与当初的想象不太一样。”

在她的理解中,全科医生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是关键。全科医生应该成为居民的好朋友,他们不仅应该是居民健康“守门人”,为其解决大部分的健康问题,他们还要在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真正降低居民的发病率和慢病死亡率。但现实是,全科医生的处境即便在北京都不乐观——全科医生很“憋屈”,工作价值难被承认,职业发展路径也不畅通。

“大医院越建越大,看病却越来越难”,中国要走出这样的怪圈,亟待将医疗理念由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为中心,变革医疗资源的组织形式。而全科医生是解决当下中国医疗体系“顽疾”的重要一环——这支队伍对基层医疗保健能否真正做强、分级诊疗能够真正实现至关重要。

尹朝霞总觉得,扭曲的现实迫切需要被改变,也到了全科医生职业发展的时候了。抱有继续从事全科医学的决心,同时也身处重重困惑,一个“橄榄枝”将她吸引到了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罗湖。同样被吸引而来的,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和她抱有同样理想和困惑的医务工作者。

2015年8月,罗湖启动系统医改。罗湖医改的一个核心思路就是——更有效率和更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使基层更强、专科更专,从而带来最佳临床实践。其中,“强基层”成为重中之重。罗湖计划改善社康中心条件,并高薪聘请国内外优秀全科医师,按3名/万人配齐全科医生。

去年底,罗湖开出“30万元以上年薪”公开在全国招聘全科医生,吸引了全国各地全科医生千余人报名,其中不乏专家、教授。日前,30人被第一批录用。他们将会全部下沉社康中心。他们期待借助罗湖医改的平台,让全科医生的真正价值和作用得以体现、发挥。

扭曲的现实

有60%—70%的病人并不需要去大医院,但现状却是“大医院患者扎堆,社康中心门庭冷落”,关键一点就是基层全科医生缺乏。所以医疗支出一定要拿出一定比例投到基层去,吸引优秀的全科医生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政府应该打造中国最健康的城市,而不仅是具有高端医疗水平的城市”

张潇潇2004年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蛇口人民医院。2007年,她下到社康中心做全科医生。张潇潇一直惊讶于普通居民的健康、医疗常识的缺乏。“所以能在社区里开展健康教育是最让我开心的事情”,看到罗湖招聘全科医生的信息,她觉得“可以到这个平台来试一试”。

和她一起到罗湖来入职的李金华也对居民健康常识的缺乏感到忧心。在他的从医生涯中,有件事情让他难忘。“有一位病人做了心脏导管手术,过段时间发现,怎么血管又堵了?医生一问,发现原来病人没有按照医嘱戒烟。”李金华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此前在广州番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在他看来,对病人的提醒和医疗常识普及如果由全科医生做到位了,病人也会少了很多折腾。

有60%—70%的病人并不需要去大医院,但现状却是“大医院患者扎堆,社康中心门庭冷落”,大医院越建越大,床位越建越多,医生拼命看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却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罗湖医改开出的“药方”是——老百姓的健康不只靠医院、医疗,更多要靠保健。医疗资源的组织应该侧重初级保健和公共卫生,改变老百姓健康意识、生活习惯,以让居民少生病为办医宗旨,而不是以治病为目的。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认为,在深圳,“政府应该打造中国最健康的城市,而不仅是具有高端医疗水平的城市”,因此,医疗支出一定要拿出一定比例投到基层去,吸引优秀的全科医生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尹朝霞等许多医务工作者希望能以自己的努力做一些探索,许多有着多年从业生涯的专科专家选择了转身从事全科医学。

但他们却立即遭遇冰冷现实——全科医生的工作价值难被承认,职业发展路径也不畅通。

尹朝霞说,中国卫生服务系统的运作机制实际上仍以专科医学模式为核心,从住院医生到主治医生、副主任医生、主任医师——专科医生有较为明确的职业上升路径,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则相对显得很不明确,这成为许多医科学生不选择全科医生作为职业的原因。

她认为,全科医生成长起来也受限制——病房更容易接触疑难重症,社康中心门诊相对接触的疾病种类要少很多,而且在门诊服务的全科医生没有人带,在医院的专科医生则有主治医生带。还有一个让全科医生最为苦闷的现实是,目前老百姓也不是很认可全科医生的价值。

这造成的现状是全科医生在中国就像大熊猫一样稀缺——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仅占医生总数的3%。这一比例在美国是30%—40%,在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则接近50%。

编辑:赵彦


01 02

关键词:罗湖医改 全科医生 家庭医生服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