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五所交大是一家”

2016年05月12日 09:38 | 作者:张克非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硝烟中的交通大学

1937年8月1日,交通大学改归国民政府教育部管辖,并因全面抗战的爆发,开始了各自的坎坷经历。“淞沪会战”爆发后,由于国民政府考虑国际影响,不同意交大沪校内迁的请求,学校遂被迫迁至上海法租界继续办学,其在徐家汇的校园被日本侵略者强行占用。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法租界也落入侵略势力之手,汪伪政权更阴谋接管交大沪校。为应对形势变化,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42年8月8日决定将两年前在重庆设立的交大分校改为交大总部,把设在法租界的沪校改为交大分校,对外称“私立南洋大学”。后来,沪校仍被汪伪政权强行接收。

华北地区沦陷前,交大的唐山、北平两校被迫向后方迁徙。1938年初,先迁到湖南湘潭复课。11月,因日军迫近、长沙被焚,学校不得不辗转迁往广西桂林。但在抵桂次日,日机即尾随轰炸,学校的全部图书、仪器和行李均被炸毁。师生们不得不转移到柳州暂避。

1939年2月,学校又被迫迁往贵州平越(今福泉)复课,改称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下设唐山工程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及土木、矿冶、铁道管理3系。

1944年冬,黔桂战事紧张,交大贵州分校只好再度迁徙,于次年初迁至重庆璧山的丁家坳复课。学校在璧山立足未稳,国民政府教育部又下令要其在暑期迁往甘肃天水,改称国立交通大学甘肃分校。抗战胜利后,学校随即由重庆分别迁回唐山、北平复校。

即便是在战火硝烟、颠沛流离的艰难条件下,交大师生仍然不屈不挠、精心育才,以顽强的精神进行文化抗战,为战后民族复兴积蓄人才。

上海沦陷后,交大沪校迁入法租界租屋办学,校长黎照寰和众多教授在非常不利的条件下,仍一丝不苟地辛勤育才,培养出著名数学家吴文俊、美国“华人电脑大王”王安等许多优秀人才。后来,当学校被汪伪政权强行接管,黎校长和裘维裕等一批著名教授都愤而离校,绝不与日伪合作,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1940年8月,经后方的交大校友不懈努力,在重庆新建交大分校,两年后再变为国立交大本部,并在原有的电机、机械、土木、管理等系之外,增设了航空、造船、轮机、工业管理、财务管理等新系,以及电信工程管理、航海等专修科,号称“海陆空”俱全,学生数量也增至1700多人,在极其困难的战时创造了交大新的辉煌。

唐校、北平分校辗转迁徙,经历千辛万苦,在偏僻的小山城平越合并为交大贵州分校,师生们在衣食不继、图书仪器大部被毁的艰苦环境里,齐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同样培育出许多优秀人才。仅1943年矿冶系一个班后来就同时出了徐采栋、肖纪美、邱竹贤3位院士,全面抗战期间该校毕业生中就出了10位院士。该校校友杜镇远、龚继成、李温平等主持修建滇缅铁路、滇缅公路、中印油管工程和众多军用机场,赵祖康长期主持全国公路建设;黄万里主持甘肃河西水利总队,全面调查、规划河西地区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他们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交通大学渝校学生2000余人,分四批返沪。唐山学院复校后独立,更名为国立唐山工学院。北平学院复校后,独立为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5 6

关键词:交大 交通大学 历史渊源 建校 南洋公学 叶恭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