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民间慈善正能量——西部三市那些盛开在基层的慈善之花

2016年05月20日 09:00 | 作者:陈素敏 吕玉廉 陈明思 | 来源:江门日报
分享到: 

基层慈善力量的日渐壮大,已成为底线民生重要保障之一。在西部台开恩三市,我们欣喜地发现,这里的民间慈善力量正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新的发展,传播着强大的正能量。其中,有乡亲为凝聚同乡兄弟姐妹倡议成立的宗亲组织,他们在凝聚乡情的同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扶贫助学成了常态;也有始终牵挂家乡发展的华侨们,他们多年关注家乡建设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对于家乡“有求必应”,通过捐款改变家乡面貌;还有市民自发组成的爱心社团,他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社会特殊群体上,让留守儿童、贫困孤儿能够在阳光下成长……

台开恩基层慈善已开出灿烂的花朵,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的队伍中来,帮扶覆盖面也将越来越大。汇聚基层的力量与智慧,西部三市慈善事业将茁壮成长。


台山市

村镇慈善力量

联系乡情扶困助学

根据台山市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至今登记在册的台山市镇村级民间慈善组织有5家。


基层团体参与慈善活动

“台山下川互助协会今年已经10岁了,算一算,10年来,我们用于慈善方面的资金超过了40万元。”台山下川互助协会秘书长罗树本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下川互助协会是台山市最早成立的镇村级社会组织之一,多年来,他们积极参与到慈善活动中。

台山下川互助协会的萌芽出现在2003年。罗树本告诉记者,当时在台城居住的下川乡亲越来越多。为了让乡亲能有一个聚会的地方,多位老同志发起倡议,要成立一个联谊会。经过3年努力,老同志们筹集了24万元,买下了台城一间骑楼,作为协会的基地。后来,协会定名为“下川互助协会”,除了联系乡情,更重要的是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扶困助弱,互相关爱,尊老爱幼,团结和谐。

2007年,也就是下川互助协会成立一年后,台山市端芬镇也成立了一个村级慈善组织——隆文互助会。

该互助会相关负责人黎建章说,组织的成立时间恰逢是隆文撤镇之际。几名隆文镇的老干部,发起了成立互助会的倡议。“因为他们对这个地方有感情。他们深知隆文是偏远山区,这里的群众经济条件差,需要社会的帮助。”黎建章说。

两个不同的组织呈现了不一样的慈善特点和经验。

下川互助协会的资助项目和对象都是以协会会员和下川乡亲为主,由协会确定项目和对象后再向会员进行募捐。“会员需要交纳50元的会费,协会购买的基地出租资金也成为协会收入来源之一。”罗树本说,因为协会大部分会员是长者,每年的重阳节前夕,协会将组织举行会员聚会。会员子女如果参加高考,考取重本以上学校,协会会给予1000元鼓励。

而端芬镇隆文互助会的慈善经验则以慰问活动为主。“中秋节、春节,我们会组织慰问活动,会员直接上门,为孤寡老人、困难户送爱心。”黎建章说,隆文地处台山中西部偏远深山,是革命老区,是台山交通最不方便、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我们每年向孤寡老人、困难户送关怀,这么多年受惠群众超过100户”。


华侨大力支持家乡慈善事业

作为慈善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镇级慈善会与村级慈善组织,构成镇村慈善救助体系。目前,冲蒌、大江、四九、斗山镇均成立了镇级慈善会。

“近年来,经过政府的倡导,有一定条件的镇陆续成立了慈善会。”台山市民政局副局长伍小霞告诉记者。

成立于2014年的台山市冲蒌镇慈善会的前身,是蒌斗山伍氏宗亲联谊会。联谊会会员大部分是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地的乡亲。在慈善会成立前,冲蒌斗山伍氏宗亲联谊会在联系宗亲情谊的同时,还热衷于支持慈善事业,协助当地政府助学、助残、助困。该会每年坚持对冲蒌、斗山两镇的老人家进行春节慰问,对伍氏特困户进行资助。


开平市

赤水镇龙头村海内外乡亲齐出力

落后穷山村摇身变标兵文明村

在侨乡,海外华侨一直为家乡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在开平市赤水镇,有一座偏远的小山村,因为华侨乡亲的牵挂,由海内外乡亲携手,从最初的修祠堂和门楼,到建村场,再到后来建水塔、引自来水,造篮球场,铺设水泥村道……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捐资筹款,贫困偏僻的小山村改头换面,摇身变成了开平市标兵文明村。


海内外乡亲牵挂家乡发展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11年前的一次聊天。2005年,赤水镇步栏村委会龙头村村民小组长李津,在和《长塘月刊》主编张永贤的一次聊天中得知,当时《长塘月刊》加拿大顾问李潮铨及一批已移居加拿大的乡亲,非常牵挂家乡的发展,希望捐资重建村里的祠堂。正一心想着如何搞好村里基建的李津马上将此事答应下来,随后跟村民代表开会商讨,画图纸、出预算,再通过越洋电话向远在加拿大的筹委会成员汇报、商量……在李潮铨、李权许、李植滋等华侨的发动下,美加地区的乡亲踊跃捐款,一下子凑了26万余元,再加上香港、本地乡亲和村集体的捐款,筹集到兴建祠堂和门楼的经费共31万元。

如今走在龙头村,沿路满眼绿油油的田园风光,而另一边则是古色古香的旧建筑,村尾崭新的祠堂——仲琏书室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村里原来的祠堂因历史原因,早就被拆了,这块地就荒废了,被村民用来搭建猪栏。”李津介绍,在海内外乡亲的齐心协力下,新祠堂很快落成。仲琏书室楼高两层,一楼分为大厅和厨房两部分,可供村民祭祖、聚会、办喜宴;二楼是书室,放置一些杂志和椅子。最让村民自豪的是,新祠堂里外共建有两个公厕,一改以往农村厕所脏乱差的问题。

村里初次基建的成功,让李津信心大增,他决定继续为村民做好事。由于所有筹得的经费都用于龙头村的基建,所以,李津干脆继续以龙头村筹委会的名义来开展村场基建慈善项目。

原来的村场是一片黄泥地,杂草丛生,中间只有一条小泥路,村民出入非常不便。2006年,得知情况的华侨李潮铨,再次发动美加地区华侨捐款,最终,华侨捐资近9万元,加上本地村民捐款1万元,龙头村用10万元将村场打造一新。

现在的村场宽约10米,小汽车都可以开进来了,而且铺上水泥路面后,不再晴天沙尘、雨天泥泞。


编辑:王慧文

01 02

关键词:基层 慈善 乡亲 村民 家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