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北京市政协调研西山文化带:让文物“活”起来

2016年06月28日 08:42 | 作者:包松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背景: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北京文化中心的定位可谓名副其实。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物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推手,也成为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的抓手,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长城、西山、大运河三个文化带的重要目标。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政协委员认为,北京的文化带建设注定不会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项目,文物保护和利用将在与区域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环境整治、改善民生和经济协调发展等工作有机结合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西山可谓向世界展示中国多元文化的窗口,其中荟萃了以颐和园为代表的明清皇家园林世界遗产、八大处等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与承德历史文化名城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遥相呼应。”北京市政协文史学习委主任吴世民言谈中透出对“西山文化”的深厚理解,这份认识源于他自身的积累,也源于北京市政协对“东西北部三个文化带建设”的专题调研。

据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山文化带”是根据遗产保护需要,对原区域范围做了适当调整,不仅将海淀“三山五园”全部纳入其中,还计划增加西山部分区域和北京旧城的长河历史文化廊道。“此区域现存各类文物四百余处,覆盖了从史前至当代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然而,与文化优势同样显著的还有问题。“这片区域的文物管理使用情况比较复杂,各级各类文物的产权单位和管理使用单位既有市区所属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有中央机关、村集体和个人等。”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对西山地区的文物保护情况再熟悉不过,由于产权分散、缺少统一管理、统一规划,许多文物保护单位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有些文物建筑年久失修。

在千年古刹大觉寺,悬挂了数百年的幔帐在流逝的岁月面前,逐渐泛黄破烂,木质结构的大殿在风雨侵袭下表皮开始剥落,当22日实地调研的“西山文化带保护和利用调研组”成员们发出疑问,“为什么不进行修缮?”负责人解释道,对于文物而言,使用是最大的保护,所谓修旧如旧,如果我们现在的修葺技术不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原貌,那么诚实地展现他的历史痕迹,也是一种对待文物的实事求是。对此,有的委员若有所思,有的委员轻轻点头。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需要继续坚持,深入挖掘文物遗迹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辛燕琴委员认为还是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发展与保护能不能与高科技和现代化接轨?在被网上戏称为“中国科研实力最强寺院”的龙泉寺,调研组找到了一种思路。安装了大型电子显示屏的活动区,讲经时带着电脑使用PPT,教化世人向善时自己动手制作了系列动漫。“的确很受触动,完全是一个现代化的寺庙。”孔繁峙表示,但他同样提出,在“新”上下功夫,通过对历史文物的合理利用,继续发挥其文化价值。同时不要忘了保护好“旧”,“新”和“旧”并不是矛盾,从某种意义上更可以相互促进。

“针对西部地区名城保护难点及历史文化资源特点,要区别对待,分类提出保护要求。”海淀区政协主席彭兴业认为,针对西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难点及特点,还要从生态修复与涵养、村庄保护与发展、名人故居及名人墓园的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等不同方面,不搞一刀切,分类提出保护要求。

文物保护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一家的事,扩大历史文化资源影响力,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同样重要。陈乐人委员认为,鉴于西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可以采取探访类型,以当前大家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再次“包装”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这与委员们调研的海淀区著名的红色历史文物,中法文化交流启程见证的“贝家花园”近期将进行的一系列“动作”不谋而合。

编辑:薛鑫

关键词:北京市政协 北京市政协委员 西山文化带 文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