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薛亮:“千城一面”的反思

2016年08月11日 14:10 | 作者:薛亮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大中小城市绝大多数都经历了一场暴风骤雨般的、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和发展。现在,似乎可以进行一些冷思考了。这一轮城市建设和发展,一方面成就巨大,促进了经济和人口的积聚和高速发展,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住宅,另一方面,急剧发展也带来“大城市病”以及历史文化的遗失和“千城一面”的遗憾。

薛亮

薛亮

误区一:高楼大厦才是现代化。由于长期与世界隔离,从解放初期认为现代化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持续二三十年没有本质变化。改革开放伊始,甫一打开国门,最先看到的发达地区是我们的香港和日本东京,这恰恰是以密集的高楼为

特点的城市,加之图片上的纽约曼哈顿的摩天大楼,正好印证了国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于是以高楼大厦为现代化标志的城市建设思想被牢固地确立起来。以致后来,在偏远的西部县城孤零零地竖起一座二三十层的大楼。更有甚者,在一个乡镇工业比较发达的农村,支部书记决策建了几座二十几层的大楼,让全体村民都搬进了高楼,他唯一的考虑就是:城里人能住高楼,我们农民也要住高楼。在这样一种意识指导下,加之后来开发商为获得利润最大化而不择手段地提高容积率,大中小城市都建了大量高楼,尤其是高密度的高层住宅楼,其结果,我们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与宜居城市失之交臂。

误区二:用新的现代建筑替换老旧建筑。脱离国情、市情和当地历史文化特点以及建筑科学要求,城市建筑一方面盲目跟风追逐钢结构、玻璃幕、全封闭、全空调、超高层,出现一批高造价、高耗能、低效能的“标志性”或奇奇怪怪的建筑,另一方面又建了大量低质、平庸、“火柴盒”式的“现代”建筑。与之相伴的是大拆大建,把老城墙、老房子、老街区大量拆除,城市地域文化基本上也一并消失殆尽,全国呈现“千城一面”的景象。

误区三:规模要大,追求城市的光鲜、气派。所有城市无一例外都做出了数倍、数十倍于原有规模的规划,城市规模扩大有农村人口转移、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合理因素,但具体到每一个城市的规划看,有的县级市要成为地区中心,规划县城人口百万以上,许多地级市要成为国际大都市、大区域中心,省级城市更是要大幅度扩大经济和人口规模,以辐射带动全省,这些规划多为拍脑袋之作,浮躁之风甚嚣尘上。其结果不断吹大房地产泡沫,出现一些“鬼城”、“烂尾楼”。

以上误区和后果,反映了一些地方的领导者认识和知识水平的缺憾和扭曲的政绩观。从根本上说,还是认识和思想观念的偏差和缺陷,值得我们深思和改进。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笔者认为,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上应当树立以下几个观念。

一是树立科学意识,尊重发展规律。城市建设与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涉及自然、建筑、人文、社会等众多学科,各项建设关系百年大计,而任何一位领导者都有其专业局限性,因此,任何一项规划与决策都应进行多学科论证,或不可行性论证,听取多方面专家意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和科学,提高文

化艺术修养,尽可能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规划与决策水平。

二是树立百姓意识,注重民生为先。一个城市人口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是由林林总总各色人等组成的社会,无论是富翁大款、还是平头百姓,无论是坐地户,还是外来户,无论是白领,还是苦力,甚至是拾荒要饭者,都是城市公仆的服务对象,城市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照应好所有“主人”的民生,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就业、生活需求。我们的各项建设和施政措施的出发点,既要“高端业态”,也要“低端业态”,既要高档商圈,也要路边市场和摊贩,既要五星级大厦,也要普通民居,既要让公司老板赚大钱,也要使百姓挣个饭钱,谨防失之偏颇。

三是树立乡土意识,保持特色为本。城市发展应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以地域人文特色为本,对历史文化遗产要有敬畏心,对承载于城市上的地域文化之根不能轻易截断、之魂不能轻易抛弃。当然,文化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建设要在改造的基础上发展。规划与建设决不应照抄照搬别的城市,要运用现代理念和技术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的功能及其各项元素,使城市既是现代化的,又是市井化的,具有独有的印记和特色。

四是树立宜居意识,规模适度正好。摒弃浮躁浮夸风气,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规划,确定符合实际发展的城市定位和人口规模,经济和产业发展亦应与这一发展要求和发展条件相适应相配套。城市发展的规模大小、好坏优劣,其终极标准应是以人为本,使城市人口安居乐业,也应以人居条件、宜居环境、充分就业、人均财力、人均收入等指标来体现。

一个地方或一个城市的领导者要真正达到高水平科学决策、造福一方百姓,还要有一些约束性的制度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两点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把权力放到笼子里。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    )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薛亮 千城一面 反思 城市基础设施 大城市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