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孙聿:唯精神不老

2016年09月20日 08:47 | 作者:王卓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丝物质上的财富”

“我其实不喜欢贴在我们身上太多的光鲜标签。父辈们过去的荣光,都是他们用一点一滴的鲜血换来的。我们没有资格因此‘冠名’。”如今已过70岁的孙聿,看起来是一个太过普通和煦的邻家老人,穿着凉快朴实的家居裙,戴着厚厚的眼镜,说话清晰直接,举止亲近随和。若没有预先知道,大概也很难将她跟开国将军的父亲联系在一起。“我也不喜欢主动去告诉别人我父亲是谁,公公是谁。”

“我们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被教育要自立自强,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在成长阶段,也没受到任何来自父亲的特殊关照。”孙聿觉得,“如果说继承到了财富,那财富就是宝贵的精神品质。”

这话没有丝毫夸张,孙克骥的克己奉公、勤俭节约有时候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根本不可能给子女一丁点儿的“好处”。

上世纪70年代,孙克骥在南京军区工作,家里有台锅炉,冬天烧暖气,夏天烧热水,烧锅炉用的油是军区无偿提供的。“但每到夏天,父亲不让用锅炉烧水,而是用煤气烧热水冲澡,也不用淋浴,既节约了油,还节省了水。冬天也不让勤务兵把锅炉烧太热,由于房间里的温度太低,父母两人还要穿着棉袄。”

“那时父亲还主持编撰《陈毅传》和《粟裕军事文集》,他是带着对开国元勋、老帅们的深厚感情做这项工作的,一遍一遍对全部文字逐字逐句推敲、修改。后来从南京到北京研讨两部文集工作,也坚持不住京西宾馆,住到我家里,目的还是为公家省开支。”

“当年他的汽油也是军区首长中用得最省的。从来不允许公车私用,甚至上车还会查看和记录公里数。”孙聿回忆,7名子女周末从学校回家都是公交车,路不好走的时候还搭乘过农民的马车。

节俭“计较”至此,晚年捐起“身家”却没什么迟疑。

因为家世的关系,孙克骥一生酷爱字画艺术,集数十年心血珍藏了近百幅名家佳作。到了晚年,他将自己一生珍藏的张大千、徐悲鸿、郑板桥、吴昌硕等88幅,价值超过千万元的字画,全部捐给了福建美术馆。“福建美术馆为此奖励了父亲25万元,他又把其中15万元捐给了武夷山老家的实验小学,另10万元捐给了我母亲的母校江苏丹阳实验小学。”孙聿和弟妹们后来还遵照父亲遗嘱,把功勋章、将军大礼服等所有珍贵文物捐赠给了武夷山闽北抗日纪念馆,并将多年保存的4000余册图书,捐赠给了武夷山图书馆……

“他没有给我们留下物质上的财富,而精神财富却是取之不尽。”孙聿和丈夫吴源后来也向武夷山图书馆捐赠了数百册图书。孙聿的两个女儿,也加入了慈善队伍,大女儿缘于“延安情结”,连续多年向延安福利院孤残儿童捐赠学习、生活用品,以不同方式资助他们;小女儿也助养了一名西藏小女孩……“精神的影响最有穿透力,远比物质更值得代代相传。”

后来孙克骥的7名子女在各自人生道路上奋斗,闯出自己的世界。“父亲的教诲和挚爱,使我们学会了如何生活,学会了依靠自己的努力追求人生价值。”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孙聿 孙克骥 吴烈 政协委员 精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