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高峰:建设超学科课程 回应未来挑战

2016年09月21日 08:56 | 作者:高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们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造就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未来公民、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打破目前学科课程结构与形态的局限,构建一种新的、适应推进学生高级认知水平的课程结构与形态——

高峰

高峰

C20160921005-zx11

“超学科”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它强调知识的统一,即“超越于所有学科之外的”知识,“超学科”研究是探究驱动的,而非学科驱动。今天我们借用“超学科课程”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与“学科课程”相衔接的一种更高水平的课程形态。即基于“学科课程”的、统合“学科课程”的、超越“学科课程”的,以问题为驱动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程的、以推进学生高认知水平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体系。

建设“超学科课程体系”需要处理好“四个要素”:第一,“超学科课程”要与目前的学科课程体系相衔接;第二,“超学科课程”要与各个年级学科的认知水平或学科体系相匹配,不能超越;第三,“超学科课程”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要让不同的孩子做出不同的选择;第四,需要引进一批复合型的教师。

课程,对儿童意味着什么?

乔布斯小时候非常聪明,他喜欢坐在他爸爸的汽车头上玩儿,并将之当做“工作台”。而乔布斯的爸爸动手能力也很强,家里如果缺个柜子,他就会做出来,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乔布斯经常跟着爸爸动手做东西。

由此可见,乔布斯的童年时光其实经历了两种课程形态:一种形态是背上书包到学校去上课;另一种形态,就是在家里,跟着爸爸动手、动眼、动脑做实践,我们把这个课程姑且先称为“超学科课程”。

因为乔布斯童年经历的课程跟我们大多数人的不一样,所以才诞生了“苹果”。我们13亿中国人中,肯定有好多人比乔布斯聪明,但因为我们童年的课程和乔布斯经历的不一样,所以我们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苹果”把我们的钱拿走了。

《60年与600年》这本书,总结了中国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主要是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僵化的模式,用市场的规则释放了人们的热情和干劲。其主要因素有:1.学习和吸纳国际上近600年以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新思维等,并将之转化为中国的成果。2.依靠廉价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巨大释放。这不禁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今后中国的发展,靠什么立足于世界?我们现在的GDP居世界第二,这个位置能不能保持下去?

由于创新,乔布斯发明的“苹果”积累了一个国家的财富;有一年秋天,我到太行山去,发现太行山两边堆了很多苹果,因为农民卖不出去。所以,未来,世界上开采不竭的资源,可能只有我们的大脑了。

“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我认为所谓的“钱学森之问”,是因为课程出现了问题。

关于课程,夸美纽斯第一个论证了班级授课制。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了1952年,我们引进了“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五个环节”的凯洛夫教学模式,并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从西方引入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今天好多地方出现了一些“反智主义思潮”,认为学科的学习已经没什么价值,甚至出现“上学无用论”。我认为,今天学科课程的学习依然很重要,但是我们要用一种新的形态逐步对它进行丰富完善。因为课程形态不打破,我们很难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上世纪美国改造主义教育的创始人乔治·康茨和哈雷·拉格说过一句话:加强学校对整个社会的责任,要“以未来为中心”来替代“以儿童为中心”,培养美国社会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有社会工作经验,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他主张设置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给儿童一个创造性的表现和生长机会的课程。改造大杂烩式的中小学的课程结构,重新激发青少年的冒险精神和创造精神。

李克强总理讲过,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的竞争。我想创新的背后是高级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的竞争。我们教育的最终方向是培养将来能够创新、能够让这个民族在世界上自立的一个群体。所以说,今天我们国家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人才问题。

作为教育人,我们要思考的是,今天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有创造能力的未来?因为,今后50年的竞争,就是今天儿童之间的竞争。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高峰 超学科 创造力 未来公民 创新型人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