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丁亚平:中国主旋律影视创作的发展

2016年10月31日 09:09 | 作者:丁亚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短评:

主旋律影视剧是一种特殊的影视类型,它承载社会主流意识、弘扬时代旋律、宣扬真善美、反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是中国当代影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中国影视剧发展迅速,而作为主流话语的主旋律影视剧在创作观念、主题表现、传播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转型和发展。讲演以近年来国产电影的票房成绩为引,讲述了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的概况及意义,通过献礼片的创作分析了国家形象构筑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以长征为主题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历史真实和真理性追求的结合的新表现。

丁亚平

丁亚平

国家叙述:“主旋律”和重大题材的创作

这些年,我们的国产电影、电视剧发展得相当快,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2015年,中国电影的票房达到440.69亿元。今年有可能达到或超过500亿元。现在,全球电影票房大概是330亿美元,中国电影总票房在全球票房占比约为18%。亚太地区100亿美元多一点,其中40%到50%来自中国。和2014年、2015年相比,2016年市场增速放缓,但只是在增长的前提下的放缓。截至2016年10月15日,总票房377.06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20多亿元;截至9月底,银幕数38780块,比年初增长5000多块,增速非常之快,影院建设也保持旺盛态势。国产电影年产量约为700部,而电视剧约为1.6万集。2015年电视剧总产量400多部,1.5万余集。我们的国产影视剧的产量、产能巨大,甚至可以说,现在的电影、电视剧产能有些过大,而它的社会影响力也确实在不断增强。这是好事。

在中国当代电影电视剧创作、生产中,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片创作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统称。在当代中国电影电视剧生产中,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是一个显赫的系列,呈献一个时代的选择权重。2003年7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调整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立项及完成片审查办法的通知》中指出,“凡以反映我党我国我军历史上重大事件,描写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的党政军领导人及其亲属生平业绩,以历史正剧形式表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电影,均属于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影。”纵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创作,主要围绕近现代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为主线来构建民族史话语,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则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生平业绩、工作生活经历,或表现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涉及各个阶级、阶层、社会观念的冲突对民族、国家历史进程的影响,刻画歌颂革命领袖和领导人,作品大都史诗般气势宏大,兼有动人心魄的战斗场面,引发人们对当前社会秩序的历史认同,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电影电视剧类型。但注重叙事的丰富完整,以尽可能隐蔽的主观倾向引导观众参与到历史进程中,将历史事件与人物个性融入纪实式的戏剧处理中,成为新的发展趋向。

当前,作为主旋律影视创作的重大题材创作,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数量相当可观,影响巨大。作为重构历史的创作范式,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时期应运而生,不断发展。中国主旋律影视剧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尽管主旋律电影电视剧的定义及其是否能称之为类型尚存争议,但它确实代表了中国影视史上为数众多的一批创作形态。“主旋律”三个字首次出现是在1987年2月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电影局提出的“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口号中,随着它含义的不断修正与变化,30年来主旋律影视片活跃在中国电影电视剧最前沿,为主流意识形态驾起通向大众的桥梁,由于承载太多国家话语,它获得较大的推动、保护和关注,也曾面临过许多冲击。作为民族史的重要一页,由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现实政治有着殊为密切的关联性和重要性,这一历史领域内的重大题材创作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艺术界显现压倒性声势,优先占用了各种主题与艺术形式,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影视剧坛,找到更多崭露头角的空间,颇具一种超常意义,它得到优先重视和长足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重大题材主流影视剧创作,与30余年来中国现实政治、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有着殊为密切的关联性和重要性,其对民族史之重要一页的挖掘与呈献,有时充当中华民族共同体想象的载体,有时强化着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功能。重大历史题材及其包含的革命话语的转型问题,不断融入现代性的建构与反思,这无疑既有益于历史理性与当代社会发展的信心和信念的确立,同时,也对于推动中国影视剧的大跨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形象构筑:献礼片的创作

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从1998年起各个电影厂就开始了献礼片的准备工作。1998年和1999年的献礼片,形成中国电影创作特别是“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高潮。1999年,参加展映的包括《国歌》、《大进军——大战沪宁杭》等18部国产新片以及参加复映的影片和在农村地区展映的8部16毫米影片。2001年是施行电影“十五五○”工程第一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广电总局推出了《相伴到永远》、《毛泽东在1925》、《真心》等15部影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的历史上,献礼影片创作在1959、1979、1989、1999年分别大规模出现过。国庆10周年,文化部举办“国产片展览月”,展映《林则徐》等故事片18部,另外还有纪录片7部、科教片7部、美术片4部。国庆30周年,展出的故事片包括《从奴隶到将军》等29部,以及纪录片15部、美术片6部、科教片19部。国庆40周年献礼故事影片有《百色起义》等24部。1998年,在数量颇多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中,出现在市场上取得比较出色成绩的有3部纪念领导人百年诞辰的纪录片、传记故事影片:《周恩来外交风云》、《周恩来——伟大的朋友》和《共和国主席刘少奇》。

进入21世纪,主旋律影视创作发展出新的类型,有了新的变化,也较为切合影视剧市场的需求。从电影《红色恋人》、《集结号》到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暗算》、《亮剑》、《潜伏》等涉及红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作品,持续热映热播,就是这种转变的表现。从1987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2003年的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到2006年的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政府主管部门的概念界定,随着创作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予以扩大或调整。2009年的电影生产形势,与当年不断为消费文化提供生产的土壤的电视剧制作与播映情况一致,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局面,特别是献礼影片创作,将电影生产的热忱引向了新的高峰。2009年8月19日,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联合主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向祖国汇报’重点国产影片推介活动”,公布了《铁人》、《建国大业》、《天安门》、《高考1977》、《大河》、《邓稼先》、《袁隆平》、《潘作良》等42部重点影片。这些影片,其中的大多数,没有某种明确的风格,尚是比较丰富复杂的,体现了电影叙事、价值体系上的功能耦合与思想表达。在意识形态宣传与观众接受、喜闻乐见的结合上,在对时代潮流的呼应、选择与契合方面,尽管还有相当大的空间,但它们的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

献礼片作为重大题材影片是重点(重大)题材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在实施中国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战略布局、规划电影业的总体调控时,仍然高度重视对重大题材影片(特别是与献礼片重合的重大题材影片)的具体规范和扶持力度。因为它与社会稳定、国家文化安全、舆论导向等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容易形成有利于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对话场域和舆论力量。事实上,政府主管部门对其一直都是采取政策导航与基金资助双管齐下,如同重大题材影视作品的概念界定及其周边被资助的对象处在不断调整之中,这套政策性的补贴、鼓励、鉴别机制也在趋于完善。在政治、专项资金、政策法规的规训与框范下,献礼片从国家叙述的实体性文本转换为功能性概念,作为重大题材影视的意识形态功能被不断凸显和强化,一直以来它所要确认自己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国家意识形态载体然后才谈得上是一个文化产品,尽管也需要尽力不去破坏电影电视剧的创造力,和观众分享影视文化的价值。在产业化不断演进发展的今天,所遭受的多方面的挑战及其自身的转型,是有它的必然性的。

2002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为了适应WTO的开放格局,配合国家的总体外交,电影“走出去”工程在海外影展规模不断扩大,仅2002年一年内,就在世界各地举办了15个中国电影展,放映了近百部中国影片,其中不乏主流影片,包括旋律色彩鲜明的中国电影。这在世界各国掀起了一阵阵中国电影的热潮,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以至开拓海外市场打开了一扇大门。

作为主流话语,当代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影坛出现并得以强力推动和发展,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气势恢弘、波澜壮阔的“巨片”往往让人感到震撼,会令人观之无不对这个国家、民族油然生出肃然起敬之情。新时期中国电影以及电视剧走出封闭、狭小的文化空间,特别是在面临产业化发展和接受世界电影挑战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站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利益的制高点上,择取那些能够反映历史进程或与民族命运攸关的重大事件、重大矛盾,创作出与改革开放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国家形象相称的史诗巨片。自强的音符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日益响亮。

过去,我们给外国人印象比较多的是一种刻板印象。将影视创作的主题与历史性中国及国家形象联系在一起予以影像建构,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决策层、电影创作界之间已然达成了共识。记忆和历史相呼应,潜存着对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认知、经验的融合,选择与多样化表现。记忆的显现,或者说,在构成国家历史的显现的客体中突出的是国家的认知与国家形象。美国政治学家布丁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且行且思的自我认知与国际认知、社会交往与互动、信息输入与输出之间产生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结果。

这几年来,国家主席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国外,带去的国礼之中往往会有几套DVD光盘,光盘中包括了中国最热门的一些影视作品。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这和过去不一样,现在国礼名单上,出现我们的国产影视剧,这让大家感到很新鲜。

这种用影视作品作为国礼的做法,在我看来,就像献礼一样,都是一种国家叙述,是用我们的文化产品,去和观众分享文化的价值。我想,这样的影视剧,拿出去,还是作为国礼,是有针对性地告诉外国观众,中国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国家国力真的是增强了,而且多了一些文化自信。作为国礼的影视作品,讲述的是中国人的历史和改变的故事,作为中国故事的影像表达,这可能会让其成为传播与讲述中国历史文化的生动载体,改变我们这儿讲的外国对中国固有的“刻板印象”的可能的路径。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丁亚平 主旋律影视创作 主旋律 当代影视剧 国家形象构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