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莫道才:走进象牙之塔

——骈文与中国传统文化

2016年11月14日 10:08 | 作者:莫道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简介:

莫道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所副所长,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骈文与广西多民族文化及地域文化资源文献整理研究”岗特聘专家。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普通项2项,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2项,主持广西社科基金项目1项,广西教育厅科研基金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骈文史论及唐宋文学。他一直以来致力于中国古代骈文的研究,出版有各类著作10多种,其中《骈文通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骈文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列为国内外许多高校重要阅读书目,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

莫道才

莫道才

B20161114002-zx11


莫道才部分重要骈文著作

莫道才部分重要骈文著作

编者短评:

被称为“象牙之塔”的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骈文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莫道才教授一直致力于骈文的研究,讲演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什么是骈文,骈文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以及骈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提倡与弘扬、继承与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今天,骈文的研究不可忽略。本文为莫道才教授2016年11月6日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的“文津经典诵读”的演讲整理稿,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骈文研究研究文献集成》的资助成果之一。

什么是骈文?

我们一般把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现在说的文学都是指这四个方面。但是,有些文体并没有归属,比如赋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文体;还有一种文体,那就是骈文,也是中国文学中特有的一种文体。它作为中国文学中独有的文体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曾经辉煌而让人褒贬不一的历史和无数精芜杂陈的作品。

要想了解什么是骈文,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骈”,《说文解字》中把“骈”,解释为“驾二马也”,即,骈为驾两匹马的车。甲骨文中没有“骈”这个字,应该是后起的字,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是象形、会意、指事与形声,形声就是汉字的最高构成形式,那么“骈”字就是形声字。为什么把寓意“驾两匹马”的“骈”来形容为文章呢?“骈文”这一概念定型是清朝以后,但“骈”字在《说文解字》之前就出现了,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十:“骈,驾二马也。《平帝本纪》曰:诏光禄大夫刘歆等襍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士、郎、吏家属皆以礼娶,立轺併马。服虔曰:立轺,小车也。併马,骊驾也。按:骊读同伉俪,非马深黑色。《木部》‘相’下曰:读若骊驾是也。併马谓之俪驾,亦谓之骈。併、骈皆从并,谓并二马也。《左传》:浑良夫乘中佃两牡。葢是驾二。毛诗说士驾二,礼王度记亦言士驾二,王肃云:夏后氏驾两谓之丽。骈之引伸,凡二物并曰骈。从马并声。部田切,古音在(十一部)。”这里面更多地解释了“骈”的意思。在清代固化“骈文”这一名称之前,骈文最早被称为“连珠”,晋人傅玄《连珠序》所称:“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览者微悟,合乎古诗劝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欢而可悦,故谓之连珠也。”这个连珠用的是比喻,为什么在汉代会出现这样的文体呢?当时主要还是为训练写公文片段的手段。到了南北朝时期,当时很流行骈体这样的形式,却并没有专门的概念,而用的是“今体、今文”,《南史·庾肩吾传》载梁简文帝萧纲《与湘东王书》有云:“吾既拙于为文,不敢轻有奇摭,但以当世之作,历方古之才人,远则杨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了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俱为盍各,则未之敢许。”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了晚唐。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一篇是“丽辞”篇,这里的“丽”指的是对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学概念,最早作为文学理论概念出现的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谈到文学样式的时候说的“诗赋欲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两种文学样式是诗和赋,他总结诗和赋两种文体的特点的时候说是“丽”,他说的“丽”指的就是对偶。这种理论与创作实践正好吻合,东汉以后到魏晋,中国的文章写作方式就开始对偶化了。刘勰的《文心雕龙》通篇用对偶写成,非常不容易。有人对此有所异议,说丽辞不是一种文体概念,重要的证据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举例子的时候,还举了诗和赋的例子,怎么会是骈文呢?实际上,我们这里讲的骈文,指的是它从对偶修辞的角度来写的文章。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里面的“骈语”就是指全面对偶化的骈体现象。六朝时期的诗都是对偶的句子,即“丽”,对偶即最美。

那么,什么样的对偶句才是最好的呢?为了将对偶进一步精致化,人们发现四字句和六字句才是工整的对偶句。汉语是单音节的文字,它在组成二字词语和三字词语的时候,就变成了双音节或者多音节的词语,停顿和节奏也就随之而来。晚唐以后,李商隐在《樊南甲集序》中提到:“大中元年,被奏入岭当表记,所为亦多,冬如南郡,舟中忽复括其所藏,火燹墨污,半有坠落。因削笔衡山,洗砚湘江,以类相等色,得四百三十三件,作二十卷,唤曰《樊南四六》。四六之名,六博、格五、四数、六甲之取也,未足矜。”到了宋代以后,人们就依据四字句和六字句的骈文句式特点将骈文称为“四六”。在李商隐之前,柳宗元曾在《乞巧文》中就提到了四六,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清代以后,骈文的名称就多样化了,除前述的“四六”外,尚有“骈体”、“俪体”、“骈体文”、“骈俪文”、“丽体”、“骈俪”、“偶体”、“骈文”等称谓。现在一直沿用的就是“骈文”的概念。

因而,骈文是一种对偶修辞的写作篇章方式,是从修辞学角度划分的散文分类概念;它是中国文学中特有的,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比如,对对子、春联等,这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什么才是合格的“骈文”呢?那就是要用对偶或对仗句式写作,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字数要基本对等,并以四六句式为主;二是意义要基本对举,并以正反对应构成为主;三是词性要基本对成,并体现词法结构的对应;四是结构要基本对应,包括语法结构和声韵结构。

在中国古代使用的书面写作系统中,有一个特点就是言文分离。言,指说话;文,是书面语。我们今天的写作已经是言文合一了。如果把书写系统分为语言型书写系统和文字型书写系统,那么,语言型书写系统就是言文合一,记录口语的书写,随语言变化而变化,现代的白话文写作就是言文合一的语言型书写系统;文字型书写系统就是言文分离,有独立的书面语系统,不完全记录语言语音和口语语法、词法、词汇。中国古代是文字型书写系统,书写与口语分离,与语音分离、与语法结构和词法结构分离。言文分离的主要原因是书写载体的困难和传播方式的困难。阮元曾在《文言说》中说:“古人无笔砚纸墨之便,往往铸金刻石,始传久远。其著之简策者,亦有漆书刀削之劳,非如今人下笔千言,言事甚易也。……古人以简策传事者少,以口舌传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为一言,转相告语,必有愆误,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始能达意,始能行远。”这也表明,古人们的书写方式就是言与文要分开。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莫道才 象牙之塔 骈文 中国传统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