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一段东北老工人的故事:破解东北困境迷局的密码

2016年12月19日 20:30 | 作者:王晶 | 来源:央广网
分享到: 

“你们就是‘红色的种子’、‘学生的领袖’、‘革命的接班人’。”1969年12月,铁西区国企在“文革”后第一次招收学徒工。伴随着众人的目光和掌声,在当时沈鼓欢迎新工人的会议上,几句慷慨激昂的话,让150名从沈阳十几所学校中遴选的青年工人着实激动,这当然也包括少年苏永强。但他在刚进厂第一天回家后,却一声不吱,父母问起来还掉了眼泪,嚷嚷着车间味道重,又苦、又脏、又累。

那年,苏永强只有16岁,入厂工资17块;那时,沈鼓的工业总产值不超过3000万;那个年代,东北还处于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国家统购统销,完全按计划经济方式运行。

也许人们不会忘记,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确良”面料一票难求的窘迫。苏永强回忆说,那时国家的工业技术落后,如“的确良”等衣料产品都得依靠引进。就连1979年他结婚时,也仅有为婚礼准备的料子服、及平时穿的蓝迪卡两件衣服。

入厂三年后,苏永强的工资也仅有33块钱。20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经济基础较薄弱。他说,如果按照现在的运行模式,那时的沈鼓甚至无法解决厂内5000人的吃饭问题。但是,物质上虽然匮乏,可工人们的精神状态却非常饱满,经常加班加点、没有加班费,能够吃得上一顿夜班饭就很满足。他觉得,也许正是因为这劲头,那时的东北才为后来国家的快速发展建立起坚实的工业基础。

  时代虽已变迁,但“ 一人获奖 全厂荣耀”的传统没有改变

编辑:梁霄

关键词: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工业 投资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