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一段东北老工人的故事:破解东北困境迷局的密码

2016年12月19日 20:30 | 作者:王晶 | 来源:央广网
分享到: 

仅用短短两年零九个月时间,沈鼓完成了40万平方米的土建工程,3000余台新老设备的安装调试,形成了新沈鼓集团三大类产品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协作配套产品工艺流程统一的新格局,从此踏上自身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新征程。

如今走进沈鼓,看到的是明亮的厂房、先进的数控设备。但是,在苏永强的记忆里,沈鼓在他刚进厂时,不过是占地面积加在一起不到15万平的老厂区。

“那时工人的工作、生活也很艰苦。”一碗大米饭、一盆白菜炖粉条,两片白肉,这就是当年杭州二院外籍工程师们来沈鼓做工厂设计时的日常伙食。存放在沈鼓厂史馆内几张黑白老照片,也记录着那时工人在艰苦的车间条件下,热火朝天的干劲儿。不大的车间屋顶,几十条电线“支撑”着本来昏暗的灯源 ,每一张简陋的大桌上,都放着一个装满水的大茶缸,男女工人相向而坐,一张张尺寸大于桌面的设计图纸被女工们仔细雕琢着。

这,就是最初沈鼓引进技术的情景,同样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铁西工厂的运转常态。

  车间条件变化

在中国的工业史上,沈鼓曾有100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风机技术的空白,为国家节约外汇近10亿美元。7年前的1月8日,沈鼓首台国产化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运转及性能试验成功,这是中国民族装备制造史上的一次壮举。三套机组的研制以及核心部位的安装,宣告了百万吨乙烯装置中国“芯”的诞生。

中国装备制造业史上的这一历史性时刻,同样被苏永强见证。他收到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发来的贺信:“这标志着我国大型石化装备的重大突破,意义重大”。

如今,重振装备制造业是东北实现积极转型、再次振兴的重中之重。苏永强认为,重振不能理解为简单地回归,而是需要体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优化产业升级。

编辑:梁霄

关键词: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工业 投资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