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厚人伦 美风俗 化人心

——从诗词热看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下价值

2017年02月20日 08:48 | 作者:谢颖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是审美,也是启迪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古诗词给人以综合性的审美享受,对此,钱志熙认为,诗歌根植于人类讴咏情性的本能,是抒发愿望与审美愿望结合的结果。诗歌活动,极其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诗词既是高雅之极的艺术,同时也是很大众化的,“人们都有过在某一时期、某次场合想写诗的经验体会。为什么呢?第一是抒发与发表的本能需要;第二是审美的需要。”

不过,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传统文化一直面临着“用处”的困惑,我们为什么需要古诗词?它有什么价值?在葛晓音看来,传统文化是一种“无用之用”,在古诗词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古诗词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人生永恒价值的思考。所谓人生短暂,宇宙永恒,这样短暂的人生中,人如何追求永久的生命价值呢?古人这方面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建功立业,对节操的追求。陶渊明,还有建安诗人的诗歌,都有非常慷慨激昂的风骨,这种风骨在唐代诗歌中更为普遍,让你很受激励,用今天的话说是正能量,是最积极的东西。读到一些好诗词,不禁用高尚的情操来启示、鼓励自己。”葛晓音说,古诗词中还有一部分比例很重,是对生活的感悟,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和对乡土的怀念。很多诗我们千百年后读起来很感动,遇到类似的情景情不自禁吟诵出来,这是超越时空局限把民族共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此外,古诗词有强烈的回归自然的追求,在自然中洗清浮躁污浊,让心得到宁静,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有大量山水诗、田园诗。这对今天的生态建设尤为重要。“以感悟激发共鸣,这比空洞的教条更能教育人、滋养人。”葛晓音说。

中央文史馆馆员程毅中回忆起自己小的时候,4岁开始认字,5岁开始读唐诗,基本的传统文化给人以一种滋养和熏陶,每个人以后都有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人人都写诗,读中文系,但是诗词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在这次诗词大会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武亦姝以其丰富的诗词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我担心有的家长看到武亦姝的成功,而片面地要求孩子背诗。”程毅中希望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能够有美的享受。钱志熙也认为,诗词、古文、书法等教育,可以适当地作为考核、考试的内容,但应该立足于审美教育的原则、追求无功利化。

传播需要精品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反映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于高雅艺术的需要。白居易写诗后,吟向老妪听;古人的有些好诗句,也说不识字人也知是好诗。现在教育普及,知识者群体比古代要大得多,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统文化及诗词的需求迅速增加,如今,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供给侧”问题。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意见》强调了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中国诗词大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范例,而如何以更加丰富多彩、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值得进一步思考。

“我觉得发挥诗词家的作用,向群体普及诗词的常识,是有必要的,让更多的人学会怎样欣赏诗词,怎样创作诗词。另外,各种诗词竞赛也有必要,但要规范化。”钱志熙指出,诗词艺术在普及的同时,一定要讲究提高。提高大众地诗词艺术的鉴赏、评判的能力,有利促使更多的精品产生。

传播,是程毅中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非常关注的问题,他感到,诗词大会引起的高潮值得高兴,说明诗词传播可以十分多样化,比如吟诵就值得发掘。“叶嘉莹先生有一篇文章说,吟诵的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从吟诵来说,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传播的人,一方面,教师、家长、媒体等都是传播诗词的团队,需要懂得一些基本的吟诵知识;另一方面,学者和创作者也有很大责任,需要讨论研究吟诵传播中的问题,进行创造性转化,这需要长期的实践。”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文艺创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葛晓音认为,尤其是电影、电视剧等文艺传播形式对老百姓的影响非常大。不过,影响力大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创作中没有充足的传统文化知识,只是一味戏说,那么就会给广大观众带来一些似是而非甚至错误的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古诗词渗透到很多艺术之中,比如绘画、园林等。去年电视剧《琅琊榜》热播,我记得它用了一个“蝶化”的意象,用来比喻主角历经磨难重生的经历非常恰当,经历了人生的蝶化,给人留下一些能够琢磨回味的东西。”葛晓音说,真正懂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拿出的作品品位格调就不一样。艺术创作应当更跟严谨一些,提高水平,从而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正如《意见》所说,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令人欣喜的是,在现代生活中,几千年历史的中华诗词自身也在继续创作发展,很多人拿起笔,抒写自己的情感。钟振振从十来岁起读诗写诗,至今已有50多年,他告诉记者,进行诗词创作的诗友遍及全国。在钟振振的体会里,诗词创作集中体现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诗词创作一种偏颇的倾向是一味强调继承,而忽视创新。有人以为,当代诗词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放到唐宋人的诗词集里可以乱真。这是没有出息的。我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应是:即便放到唐宋优秀作家的诗词集里去,你的作品也能够活蹦乱跳地‘蹿’出来,一看就是‘当代’诗词,而且是优秀的‘当代’诗词。另一种偏颇的倾向是只顾埋头创作,而忽视继承。不熟读历代诗词,你怎么知道古人的诗词创作已经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你怎么知道古人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每天坚持,以七分的时间和精力阅读,三分的时间和精力习作,终会有豁然开朗的一天。到那时,自然‘下笔如有神’,能够‘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厚人伦 美风俗 化人心 诗词热 传统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