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我们的下一代科学家在哪儿?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陈凯先回应《陈凯先之问》

2017年03月15日 08:50 | 作者:李木元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的志向曾经是研究核科学”

上世纪80年代,陈凯先第一次去法国时就参观了先贤祠,那里有居里夫人像;他还多次专门探访了居里夫人的实验室。

这就是偶像的力量。

很小的时候,陈凯先在书本上就知道了居里夫人和许多科学家的故事,从此树立了当物理学家的梦想。上世纪50年代末,党和国家提出要制造原子弹,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1962年他毅然报考了复旦大学物理二系(原子能系)。

但他不知道,物理二系下设两个专业,一个是核物理,另一个是放射化学,他阴差阳错地被分到了放射化学专业学习。

本该1967年大学毕业的陈凯先,因为“文革”的爆发,毕业时间推到了1968年。由于全国陷于动乱状态,他和几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化工部系统的单位。

“如果没有‘文革’,我可能会有机会进入研究核科学的科研队伍。”陈凯先的言语中有些惋惜。

那是一个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年代。陈凯先服从分配来到了化工部,先是在安徽军垦农场参加劳动两年。1970年,他被分配到了化工部在湖南邵阳建立的中南制药厂,这个厂主要生产阿司匹林、安乃近等常用解热镇痛药品。

陈凯先开始被安排在离厂2公里外的地方看水泵。但陈凯先没有放弃自己的科学梦想,他找出《化学专业英语文选》上下两册,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开始自学英语。

后来从事药品生产。“给苯酚加上氢氧化钠就生成了苯酚钠,再通入烧石灰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苯酚钠和二氧化碳反应会变为水杨酸钠,水盐酸钠再和醋酸酐反应,就成了乙酰水杨酸钠,也就是阿司匹林……”陈凯先流利地介绍着阿司匹林的生产程序,让文科出身的记者紧张得思维断了片儿。

在药厂工作了4年之后,他到了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从药品生产转到药物研究。那里有一批专门从事医药研究的科技人员,还有一些新中国成立不久从国外回来的老一代科学家,科研氛围很好。从此,他在药物研究的世界里勤奋学习和工作,找到了自己新的人生定位。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考第一年,陈凯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在导师、著名药物学家嵇汝运的建议下,他选择了国际上兴起不久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领域作为主攻方向。

那是一个求知如饥似渴的年代,也是一个崇尚科学和科学家的年代。陈凯先说:“当时读了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激动得不得了!”

陈凯先还讲到了大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热心向青少年学生传播科学。当时有很多青少年写信给华罗庚,说他们解决了用圆规和直尺把一个角三等分的难题。华罗庚不得不一次次地解释,说明三等分一个角是可能的,但单用圆规和直尺三等分一个角则是不可能的,就像人可以到达月亮,但不能步行到达月亮。这个大数学家和青少年热烈探讨数学问题的例子,至今想来还发人深省。

在陈凯先看来,是华罗庚、陈景润这样的一大批科学家唤起了社会和青少年对科学探求的热情。这股热情催生了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家的社会氛围,在这个“土壤”中孕育出了今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界的中坚。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5

关键词:陈凯先 科学家 陈凯先之问 全国政协委员 中科院院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