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花间豪士”何水法

2017年03月21日 09:22 | 作者:罗韦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以“画”为媒

“生活是艺术生命的动力源”,何水法常说“不仅要琢磨画什么、怎么画,更要清楚为什么画。”这是一种“反哺情结”,是他对社会的担当。

以“画”为媒,何水法不仅教专业院校的学生,也教农民画画。

2016年4月,何水法又一次来到河南孟津县平乐村,教农民画家画牡丹。

何水法与平乐村因牡丹画结缘。平乐村素有“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的称号,已经形成了一条从种牡丹、画牡丹到销售牡丹画的完整产业链。

2011年何水法赴洛阳举办个展,应结识的农民画家的邀请参观了平乐村,并被那里近两千亩的牡丹种植园和专心创作的淳朴农民画家感动了。性情中人何水法产生了一个念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当地建一个农民画院的想法也落在了案头。

不久,何水法捐建了“希望画院”。与教技巧相比,他更希望“让农民的视野跟上时代的脚步”,依靠知识致富。何水法很自豪,“平乐村的第三代画家也出来了,有近10个孩子考上了美院,知识结构有了很大变化。”

一段时间下来,何水法看到了“拿锄头的手拿起画笔”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之后外出采风时都会鼓励当地的农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2012年,何水法到浙江衢州采风。衢州素有“中国日柑之乡”、“农民画之乡”的美誉,“柑橘可是很耐画的东西啊。”何水法认为衢州完全可以发展农民画产业。

说起下乡采风,何水法回忆了两件有意思的事。50多年前他去浙江兰溪写生,最爱当地7毛钱的红烧肉,“再来一杯白酒,太痛快了。”或许因为身体的原因现在不能多吃肉,何水法很怀念以前去各地采风吃到的好东西。

另一件事何水法还未讲就开始大笑: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去兰溪游埠镇采风住在了兰江边的一个招待所。当地没有自来水,他每天到江边刷牙洗脸,“有一天刚刷完牙,一转头就看到不远处有妇女在洗马桶。”他说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画面。”

其实,何水法外出写生的地方大多条件艰苦,并不总是像人们想得那么光鲜。也正是因为写生时的所见所闻让何水法有了走进寻常百姓生活的机会,了解到了群众所想所盼。

2013年,何水法将对平乐、衢州等地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带到了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推广“希望画院”模式破解农村文化艺术发展瓶颈实现精神文明成果基层共享》的提案。他建议在广大农村针对当地特色建设“希望剧院”、“文化礼堂”等机构,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扶植引导,一方面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拓展增收渠道。

近年来,何水法持续关注农村文化发展。2016年底,他还到宁波象山调研当地“文化礼堂”的建设情况。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感悟就这样被何水法融入了履职中。

自200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何水法即使再忙也要参与调研、提交提案以及社情民意信息,不敢懈怠。

初为政协委员的那两年,何水法为更多地了解百姓诉求,甚至想到了在微博上征求提案建议的办法。令他没想到的是,在网上征求建议不到24小时就有200多条的评论和留言,内容涵盖很多方面。“履职灵感像创作灵感一样源自于生活”,何水法认为生活积淀很重要,这也是他喜欢参与调研的一个原因。

仅2016年,何水法就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4次调研:全国政协“繁荣社会主义书画艺术”调研组及深入生活书画创作组赴海南的调研;全国政协赴赣闽考察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全国政协赴上海、云南调研慈善组织的发展;全国政协赴上海电影制片厂、癌症康复中心和安徽安庆黄梅戏剧团等文艺单位进行文化产业和文艺繁荣的专题调研。

调研中,他也总是发挥画家的本行,为基层群众送去温暖,或为敬老公寓的老人们书写“福”字和春联,或赠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书法作品给革命老区……

除此之外,何水法参加的很多慈善活动也都是以“书画”为媒。印度洋海啸、雅安地震、玉树地震……特别是汶川地震发生时,何水法的父亲正在重症监护室里接受抢救,听闻灾情后他用了三天两夜创作出3幅书画作品义卖赈灾。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浙江省政协常委,何水法的担当还体现在他对老人和孩子这两个群体的关注上。

今年1月,何水法参加浙江省政协全会时,提出“二孩政策开放后,有关部门应更加关注幼儿教育,特别是0至3岁幼儿的培养与教育。”而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何水法将关注点放在了老年人身上,“广场舞是一项有益的老年文娱活动,要保护广场舞,对于噪声扰民等问题,要合理规范,而不应该一禁了之。”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文化 何水法 花间豪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