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一带一路”唱响“绿色”国际歌

2017年05月11日 09:12 | 作者:高志民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荒漠化治理任重道远

荒漠化治理任重道远


60多个国家受到荒漠化威胁

近日,一场多年未见、声势浩大的沙尘天气覆盖了我国近1/6的国土面积,再一次引发了大众对于沙尘成因和治沙成效的热议。

随着国家林业局给出的“本次沙尘天气主要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和内蒙古中西部”释疑,我们清晰地看到,沙尘暴源头之一的蒙古国已经成为世界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超过75%的国土面积面临着沙漠的威胁。像蒙古国这样,“一带一路”沿线受到土地荒漠化威胁的国家还有60多个。

一个事实呈现在公众面前:环境问题不是独立的,需要国家间合力治理。“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只有协作共济、内外兼修,才能迎来真正天朗水清的好环境。

在日前举办的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联合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组织的“一带一路”论坛上,世界能源理事会共同主席、韩国大成集团会长金英熏认为“一带一路”为国际能源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该加强能源合作,将“一带一路”的能源潜力激发出来,为沿线国家实现共同发展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在从分享中国水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时指出,中国经验可能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药方”。清华大学未来将进一步结合新一代生化技术和膜技术,将先进技术推广到“一带一路”的国家与地区,为沿线居民创造福祉。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认为,“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实现沿线国家和相关国家的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和共同富裕。

“治沙不能‘自扫门前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脆弱,中蒙边境绵延数千公里,沙漠治理是绕不过去的坎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彪表示,“库布其处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上,库布其沙漠治理对‘一带一路’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充分利用好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等平台,发挥好中国-蒙古国商务理事会等机构的作用,将库布其的治沙经验与国际共享,向世界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为蒙古国等‘一带一路’沿线生态脆弱国家提供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共享蓝天碧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应对气候变化也使各国形成了共同体。全国政协委员陈寒枫认为,库布其是中国治沙的缩影,也是世界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展示了一个发展中大国主动承担生态责任、举国上下齐心探索的态度与行动。

送给世界的不仅仅是一个“绿色样本”

“这次沙尘暴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沙尘暴野蛮粗暴,一夜之间可以摧毁一座城。沙尘暴的诱因,看似是因为春天绿色少、气候干旱、西部风力大,但根本原因还是很多地区的沙漠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沙漠治理很复杂,会有反复,没有经济产业的驱动,沙漠治理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在沙漠种下的树,没有人去养护,过几年生态又会后退而不可持续。”王文彪强调,在“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上,中国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就是一个“绿色样本”。

记者了解到,近30年来,当地政府与治沙企业亿利资源集团依靠科技创新,坚持把沙漠治理、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同步推进,绿化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使库布其的沙尘天气减少了95%,降水量增加6倍,同时有效减少了北京的沙尘天气。库布其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启示与参考,联合国将其作为防治荒漠化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典范,向世界推广。

雨水回归,气候改变;生物多样性复苏,100多种已经消失的野生动物重现沙区。最终,库布其沙漠成为让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治理的上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创造了人类生态工程学上的奇迹!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发展沙漠经济,人们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富裕。沙漠农牧民人均收入从2000元到3万元,增长了1500%,让10万群众摆脱了贫困……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公开资料显示,“一带一路”周边大多为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工业化和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也正基于此,贯穿着绿色理念的顶层设计,也就为铺就“一带一路”的最美底色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带一路”建设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

参与的不仅仅是企业。中国环保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日前联合出台《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要求参与单位和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指导意见》表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增进沿线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分享我国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形成多渠道、多层面生态环保立体合作模式,加强政企统筹,鼓励行业和企业采用更先进、环境更友好的标准,提高绿色竞争力,引领绿色发展。

《指导意见》确定了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13项主要任务,包括全面服务“五通”,促进绿色发展,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统筹国内国际现有合作机制,发挥生态环保国际合作窗口作用。做好基础工作,优化产能布局,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质量保障。推进绿色贸易发展,促进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加强对外投资的环境管理,促进绿色金融体系发展。以及加强绿色合作平台建设,提供全面支撑与服务,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政企统筹,保障实施效果。发挥地方优势,加强能力建设,促进项目落地等。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求,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务实高效的生态环保合作交流体系、支撑与服务平台和产业技术合作基地,制定落实一系列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政策和措施,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打好坚实基础。”

“用5-10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环保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实施一批重要生态环保项目,并取得良好效果。”环境保护部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周国梅介绍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愿景时强调。

厚积薄发的绿色产业蓝海

“比上述规划更显急迫的,则是‘一带一路’沿线的脆弱生态环境。”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看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44亿,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环境压力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环境管理基础比较弱,容易诱发环境风险和投资风险。但也同时为该地区开展绿色发展领域的经济技术国际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虽然沿线地区的政治、制度、市场、经济和经营风险所面临的问题都较为突出,但“一带一路”也往往是全球竞争最为薄弱的区域。作为中国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古老的丝绸之路也恰恰是厚积薄发的绿色产业蓝海。

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日前在发布会上介绍,这些年央企“走出去”年均投资增长15%,其中“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47家央企参与、参股、投资或者和沿线国家企业合作共建了1676个项目。截至目前,大型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型项目建设的步伐在加快,已经展现出在技术、工程、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开始引领国外项目的发展趋势。也几乎在同一时间,“一带一路”正打造成环境友好的“一带一路”,日渐成为世界上最美的经济走廊。

对于备受关注的央企“一带一路”资金来源问题,肖亚庆告诉记者,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企业自有的资本金。二是和合作方共同出资。三是基金和当地一些资金,或者其他来源,比如说世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一些国际化基金。四是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其他社会资本进入。

记者了解到,此次四部委发布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符合条件的“一带一路”绿色项目按程序申请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支持基金等现有资金(基金)支持。发挥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现有金融机构引导作用,形成中央投入、地方配套和社会资金集成使用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和长效机制。

同时,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独特优势,引导、带动各方资金,共同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造血输血。继续通过现有国际多双边合作机构和基金,如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专项基金等对“一带一路”绿色项目给予积极支持。

加强生态环保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服务和支撑,发挥环保国际合作的交流平台作用,将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亚欧区域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周国梅说。

“一带一路”由中国首倡,但需要各国的共同参与。中国国际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指出,“一带一路”既要“打好中华牌”,更要“唱响国际歌”,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之中,以沿线国家相互开放、互利共赢为根本宗旨,走出一条全球可持续发展之路。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一带一路 绿色 国家 生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