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解析京津冀土壤污染:农田污染和有机污染为主旋律

2017年05月19日 14:56 |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京津冀土壤污染治理市场需求大

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遭遇了超强度的开发和利用,区域内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凸现,并逐渐演变成区域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随着首都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北京的一些高耗能企业迁往河北或者天津,但污染问题依然存在于京津冀地区,造成京津冀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脆弱,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事件频发,“衡水北方农药化工有限公司农田排污和地下水污染事件”“北京宋家庄农药厂污染”“河北沧县小朱庄污染”“河北霸州梅花味精生产基地污染”“中新天津生态城污染”等环境事件的出现引起政府和人们高度关注。

截止到2016年12月,河北污染场地数量最多,占京津冀地区污染场地项目53%,而北京和天津基本持平,占21%和26%。已经开展调查的河北污染场地分布不均,石家庄占了半壁江山。北京市污染场地新增项目较少,关注度高、难度大的重点项目基本已经结束。天津市以天津港爆炸事件为契机,开展了大规模化工企业搬迁,很多场地正处于搬迁或待搬迁状态,调查评估类项目较多。河北省污染场地相关工作较京、津两地相比开展较晚,但市场潜力巨大。

京津冀地区污水灌溉导致耕地土壤污染相当严重,京津冀钢铁、化工等行业发达,导致工业污染类型多样,污染特征复杂,农田土壤污染和有机污染土壤是京津冀污染土壤的典型类型。

北京土壤修复技术储备深厚

土壤修复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潜在的巨大土壤修复市场将促使行业内现有企业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实力,因此也就要求土壤修复技术需要不断进步,官、产、学、研等各个角色都需要发挥自身作用,促进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北京地区作为首都,同时也是全国科技的创新中心,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于“十五”刚刚起步,“十一五”虽进步明显,但修复技术、装备等与欧美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修复技术体系尚未建立,自主研发设备刚刚开始,缺乏规模化应用及产业化运作的技术支撑。国家于“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发。“十三五”期间更要注重污染场地修复科研的引领性和创新性。

作为科技资源的聚集地,北京市科委一直持续关注并资助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早在“十一五”期间,就将主流的土壤修复技术如土壤淋洗法、生物降解法、化学氧化法、土壤通气法、热解析法等深入研究,并建立多个修复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因此要保持和强化北京市科技界与企业界在土壤地下水修复方面的前沿角色做好技术带头人,带动天津和河北协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修复技术方法和设备相关的专利30项,文章56篇,地方性法律法规12项。

编辑:梁霄

关键词:解析 京津冀 土壤 污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