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马敏:用教育照亮心灵

2017年08月29日 08:45 | 作者:韩雪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马敏简介: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荣誉称号。

彩C2017-08-29ZX801_P_1_37_647_484_1042

一个人出生在哪里,多少会受到那里地域性格的浸染。

“成都人都是天生的乐观派,一点儿微薄收入也可以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从不怨天尤人。”马敏在成都生活过16年,成都人的开朗、乐观已经融入他的身体,就连开口讲话,仿佛都带着一股热闹劲。说起这些年做的教育扶贫,马敏声音里传递着热火朝天的气势,一点儿没有退休后的落寞。

架起一座桥,改写一段历史

最近,马敏在重看梭罗的《瓦尔登湖》。书中梭罗的乡村教育梦中有一句话,让这个从业30年之久的教育工作者颇为认同:“如果很有必要,我们宁愿在河上少搭一座桥,即使多绕一点远路。但在环绕我们黑暗的愚昧深渊之上,至少架起一座拱桥吧。”

马敏本人,就是一位中国城市、乡村教育之桥的搭建者。

自2007年起,时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的马敏就开始积极贯彻免费师范生政策。政策初衷是为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按最初设计,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将先派往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两年。

扶智,是扶贫的重要一环。那时,扶贫一词尚未在公众脑中形成清晰概念,马敏的扶智行动就已经开始——在他力推下,华中师范大学与湖北崇阳县联合建成全国第一个“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全国第一个教师教育数字化学习港。

马敏还记得时任崇阳县教育局局长龙志凡的一番话:“这是崇阳县近20年来第一次要到华中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毕业生。他们的到来,改写了崇阳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到了今天,被改写教育发展进程的,已远不止一个崇阳县。近4年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湖北、四川等近10个试点县实践教育信息化探索,总结出多种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模式。马敏作为中心主任,一面积极调动华中师大优质的教育资源全力推动;一面通过全国政协平台不断呼吁,也因此被冠以“教育扶贫委员”称号,“我很自豪!是不是全国政协委员,我都会将教育扶贫事业继续下去。”

“咸安模式”,正因为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搞得好,成为马敏口中“最满意”的模式。“13556”这组数字,也概括了咸安模式的做法和成绩——“建成1所咸安数字学校、建设3所数字化智慧校园、培养50名骨干教师、对500名学生的成长进行跟踪观察、建设6门数字化地方主干优质课程。”信息化贯穿整个模式,解决的正是目前农村学校“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的问题,特别是改变“音乐基本靠吼,体育基本靠走”的基础教育历史。

在说到其中的“同步课堂”时,马敏的语调更为热烈:“城市、农村小孩通过网络一起上课,老师一提问题,农村的小孩马上举手抢答,一点也不亚于城市小孩。农村小孩好兴奋好激动哟!”

成绩好不好,还要看数据。在马敏领导的团队指导下,咸安政府投入6600万元,对128所城乡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班班通”1277个,在偏远农村学校建成计算机教室86个,“同步课堂”28个,“城乡学校共同体”12个,基本覆盖区域内30多个农村村小和教学点。如今,咸安成为湖北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点,吸引各地的人参观、学习。

现在,信息化中的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又引发了马敏新的兴趣。“如果软件开发好了,大凉山彝族地区和长白山朝鲜族地区的学校,就可以开设双语课堂了!”有教无类,正是马敏的教育情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我在农村插队时,当地群众对我很关照。”为“回报”曾经插队的地区,马敏在任期间,华中师大与四川冕宁县签署合作建设华中师大冕宁附中的协议,这也是华中师大在凉山地区的一个主要扶教基地,将以此辐射凉山其他贫困地区。

马敏这一言、一行,彰显的是一份40多年不变的情义。

43年前,马敏在大凉山冕宁县大山深处一个山村插队,在当地公社小学做过半年多代课老师。带着这段经历的马敏,身上仿佛承载了一种使命:每次到贫困山村调研,当与孩子们的目光对视时,他就会想起自己知青岁月中曾有过的艰辛、迷茫和奋斗,想起大凉山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

“帮助现存4300万多贫困人口走出贫困,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马敏希望,用教育带来的精神之光,照亮更多生活在贫困中的人的心灵。

“说是回报,其实更多是一种使命。中国未来的希望在教育,尤其是涉及贫困人口最多的农村教育。只有农村教育发展了,中国才能真正富起来,强起来。”马敏认为,对贫困山区的人来说,通过教育扶贫,让山里的孩子能和城市的孩子拥有相当的教育资源,意味着,可以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甚至能够改变几代人命运。“这份使命,该由教育工作者肩负。”

从1999年被任命为副校长算起,马敏在华中师大领导岗位上已整整工作18个年头。“能把自己一生中精力最充沛、最富有激情和创意的18年奉献给至爱的母校,并为她的壮大和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深感骄傲和荣幸。”当初,马敏的老师章开沅老校长曾以自己担任校长的经历鼓励他出来为学校服务,“虽然要牺牲相当多做学问的时间,但能有一个更大平台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从长远看,还是值得的。”这成为多年来砥砺马敏前行的人生动力。

马敏也看到,站在一个更大平台上,所做的事就能发挥更大效应。“教育扶贫工程关涉太多中国人命运,做好了,改变的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面貌,能真正增强国民的整体素质。”使命感依然强烈:“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把教育扶贫中好的经验、好的模式推广到全国。”

使命也正被不断传递着:7月27日,马敏与黄晓玫这前后两任华中师大党委书记,一同走访了四川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里被称为“悬崖村”的小学,攀爬了连接“悬崖村”与“悬崖村小学”的“天梯”。他们准备在华中师大与“悬崖村”小学之间,搭建一座信息化教育“天梯”,“我们就是想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真正帮到这些孩子。”

依旧风风火火奔走在华中师大校园里,奔走在教育扶贫的广阔天地中,马敏觉得,自己就是华中师大这棵百年大树上的一片树叶,不断从大树根系中吸收养分,茁壮成长,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色彩,装扮这棵百年大树;用对师范教育不渝的初心,回馈母校、回馈社会。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马敏 教育 扶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