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肖钢:改革路上的探路者

2018年07月24日 09:10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C20180724001-zx8

◆肖钢简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银行董事长;祖籍革命老区江西吉安,1958年8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法学硕士。

“我在经历这些改革的同时,也清晰地看到,中国金融改革始终在朝着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前进,中间无论遇到怎样的坎坷,目标方向从未改变。”

1996年10月,上海外滩刚刚入秋,一手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组建完成并正常运行后,肖钢踏上归程,回到秋意渐浓的北京,回到阔别了三年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担任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

看上去这只是一次平调,但回京不久,肖钢的身份就变为行长助理。第二年,也就是1997年,他进入人民银行党委,任党委委员,这一年肖钢39岁,距离他大学毕业到人民银行总行做实习生,已经过去了16年。

作为“文革”后第一届财经院校毕业生,由于时代需要,肖钢“幸运”到几乎没走一步弯路———从陈旧的课本里学到了最原始的金融知识;从欣逢盛世而略显亢奋的大学老师那里,听到了改革开放的抽象轮廓;在一个又一个基础而重要的岗位上磨砺自己;肖钢的职业生涯常常面临挑战。

广东之役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刚刚回到北京的肖钢,凳子还没坐热,就以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兼广东分行行长的身份,再度南下,被派往我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损失最大的广东省,配合省委、省政府,以打赢这场金融风险遭遇战为工作目标。

肖钢的祖父开过钱庄,父亲在银行工作,现在很多人爱说“家学”这个词,而说起自己的从业生涯,肖钢认为家学倒也未必,总之他对于银根紧、挤兑这些代表着风险的词汇,印象格外深刻。

从事金融工作的人,经营的是风险,最害怕的,也是风险。

“外向型的企业保持高杠杆运行,向银行借了很多钱,环境好的时候,资金流动性没问题,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遇到很大困难,资金链断裂,几乎每周都有城市信用社或者农村信用社发生危机,我们每天处理的都是这样的工作。”当时广东省金融业的实际情况,远比肖钢预想的要糟糕,以至于他每次去省里汇报情况时,都会带上一张广东省地市级金融机构的分布图,并把刚刚爆发风险的“雷区”用红色记号笔标出来,风险大的地方,红圈画得粗大一点,这样的图被复印出相应份数,被肖钢带进会议室。

“这张图谁看了谁皱眉头。”肖钢说,20年过去了,但对于当年亲历过这场金融危机的广东各级领导而言,这依旧是难忘的一课。从那之后,这些人充分理解了金融“不能出事”的原因,因为出了事,就是大事。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金融从业者仍然要深刻领会其中深意。

当时主持化解广东省金融风险的,是在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党组书记任上“临危受命”的王岐山,1997年,王岐山赶赴广东省,任分管金融工作的常务副省长。

“在当时的局面下,广东省化解金融风险的一个创举是,以地方政府未来的财政收入做担保,省政府向人民银行借款380亿元,这笔钱用来支付因金融机构倒闭而受影响的百姓存款。当然,有些金融机构之前给存款者许诺的高息,只按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支付。”

很多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说,380亿元的人民银行借款如同广东金融的“救命钱”,后来,人民银行又向广州分行增拨了70亿元再贷款额度,专项用于解决人民银行自办地方金融机构的遗留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用这450亿元,不到一年时间内,广东省政府对147家城信社1063个分支机构,16家国投及14家办事处,国投下属48家证券营业部,以及843家农金会实施停业整顿。这是危机时刻“没有选择的选择”,却也是当机立断、化解危机的最佳方案——大刀阔斧地快刀斩乱麻。

“这也是在实践中被逼出来的办法,因为当时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关闭金融机构的法律不完善,既要果断处置风险,又要维护社会稳定,还要进一步规范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这是实事求是的选择,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成功的。”每每回忆到此,肖钢都会因当年广东省处置金融危机得当感到“得意”。而在配合广东省委、省政府打赢了这场攻坚战之后第二年,肖钢再度面临新的挑战。

央行实习生

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肖钢说,就是在人民银行的二十几年。

在这之前,赶上特殊年代,肖钢高中毕业后直接去了农村插队。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这是一代人记忆里最光辉的时刻,但好的记忆往往会被大脑多重美化,肖钢说,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没书,没老师,没电灯。更糟糕的是,虽然是高中毕业,但肖钢严重偏科,文科捡起来不算难,数学成了短板。即便是在辛苦劳动一天后点着煤油灯奋力苦读,肖钢自认为他的高考依然没有考好,关键的衡量标准是,没能读上当时人人都羡慕的中文系、历史系。

因为分数原因,肖钢被最后赶来招人的湖南财经学院阴差阳错地录取了。虽然爷爷开过钱庄,爸爸是银行职员,但肖钢自己并不想学财经,因为根本就不了解什么叫金融,一点学的兴趣也没有。

事实上,这个当时最后出现的“救命稻草”——湖南财经学院(现为湖南大学财经学院),还有一个别称叫做“财经黄埔”,这所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一批高等财经院校之一,也是“文革”后第一批恢复招生的财经院校,同时期恢复招生的还有西南财大、陕西、湖北、江西财经学院。为了在十年浩劫后快速恢复中国的商品经济,同时为了给人才极度匮乏的各级财政、金融、商贸领域输送新鲜血液,这些院校的教师不舍昼夜。

历史总有重合。新中国成立前,中央组织部也曾在短时间内培训出了5.3万名干部,这些人为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社会的有效运转做出了重大贡献。

数学不好、英文零基础的肖钢,在金融系的日子,起初是不好过的,每次考试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另一个比较苦恼的事,是他和同学们时常觉得学习的教材太过陈旧。

但很快,肖钢和他的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被学校外每天都在发生的历史性巨变点燃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一个时代的新标签,虽然手里的课本还是那样的陈旧,但教师结合实际的举例教学,讲新闻讲正在发生的事情,迅速翻新了学生们对财经的认知。

至今,肖钢仍然记得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马克思、恩格斯对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失败原因的两条分析,这对当年的他触动尤其之大:“一是军事上没有攻下凡尔赛宫;二是没有获得法兰西银行的控制权。从那时我才明白,军事和金融对一个国家的稳定是同等重要的。”

肖钢也很庆幸,因为这所高校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央部属高校,这样的渊源,让他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到了中国金融业的“最高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1981年,肖钢被分配到人民银行当实习生。几乎从同一时期开始,人民银行在此后的改革历程中,在剥离商业属性、担当中央银行职责、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促进经济发展、保持通货稳定、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推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业改革开放等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当前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钱管家”,从这个角度说,肖钢不仅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实习生能经常看到行长吗?时至今日,人民银行里的“小鲜肉”同样认为这要看机缘,看你分到哪个部门。

37年前,实习生肖钢经常能看到行长,原因是他当时被分到人民银行办公厅政策研究处工作,在这个离领导最近的部门里做简报。

虽然自诩文艺青年,但刚到人民银行时,因为没摸清公文的写作门路,肖钢写的简报老处长根本看不上。因为抓不住要点,往往是他写了几页纸,最终能被留下几个字就算不错了,全盘被否是大概率事件,这时要么他重新写,要么处长自己写。

“这位老处长原来的工作单位是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对我们这些新人的文字要求特别高,一篇简报最多也就是个千字文,要用比较短的篇幅把问题说清,一开始总觉得字数压不下来,但训练得多了,就觉得这件事并不难做了。在后来的工作中,这一点还成为了我的强项。”肖钢一下子把话题拉到了眼前。

编辑:位林惠

01 02 03

关键词:肖钢 人民银行 金融 改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