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我”在吴哥古迹修文物:承担核心王宫遗址修复

2019年05月17日 07:13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中国队员与柬埔寨助手

金昭宇初到暹粒的一天,吴哥古迹的景区里,一个小男孩让他至今难忘。小男孩挎着个装满廉价旅游商品的大袋子,逢人就上前兜售。

暹粒当地民众收入大多不高,很多家庭生活贫困。卖商品的孩子们有的已经辍学,有的为自己挣学费,甚至补贴家用。作为一个父亲,金昭宇看了心疼。

吴哥古迹的工地上,当地工人每天自己带午饭,用塑料袋装一袋米饭,主菜几乎永远只有烤鱼,有时会做点酸菜汤。为了给工地上的当地工人改善伙食,中国工作队每天采购肉、菜,自己做给工人吃,保证他们每天能吃到肉。

在柬埔寨工作时间久了,中国工作队对朝夕相处的工人有了感情。“我们希望吴哥古迹的工作一方面能够保护文物,另一方面也能给当地百姓带来生活的改善。”金昭宇说。

有一次,工地拆卸脚手架,一批木板需要处理。工人问队员,能不能把木板带回家。中国队员这才知道,很多工人家里的墙壁都是用茅草做的,他们希望能用木板替换掉茅草。自那以后,队员将所有弃用的木板都送给工人。工人的回馈,是采摘来的野果和河里捕的鱼。

建立了感情以后,工人家里操办结婚、生子、做寿之类喜事,都会邀请队员赴宴,请中国朋友见证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文物古迹与民众生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金昭宇到了吴哥才有切身体会。“吴哥古迹既是柬埔寨的遗产、世界的遗产,也是祖先留给当地百姓的财富。”他认为,吴哥的后人如何通过遗产获得更多实惠,这需要的不单是保护,还要思考如何让文化遗产带动经济发展、发挥社会价值。

“说起中国文化走出去,文物保护可以说是最基础、最接地气、最有亲和力的工作。”王元林说。

参与茶胶寺保护修复项目的柬埔寨人,除了工人,还有一批年轻的考古系学生。借助保护项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与发展管理局、金边皇家艺术大学考古系合作进行考古研究,为柬方培养青年考古人才。

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和管理局发言人隆戈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评价,通过这些项目合作,柬埔寨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逐渐成长为项目管理者、技术专家,这是两国文化合作的成果之一。

点击进入下一页

茶胶寺南外长厅修复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图片来源:新京报

中国文物保护从柬埔寨走向国际

金昭宇和王元林今年再次去往柬埔寨,参与保护修复王宫遗址的前期工作。与此同时,他们的同事在尼泊尔九层神庙的修复工作已经进入第三年。这座神庙在2015年加德满都地震中受损严重,有三层坍塌。

以吴哥古迹为起点,中国先后在6个国家参与8个保护修复项目。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正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修复九层神庙,在乌兹别克斯坦修复花剌子模州希瓦古城的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清真寺,以及蒙古国科伦巴尔古塔抢险维修项目、缅甸蒲甘佛塔灾后抢险工程等。

“吴哥犹如一所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国际大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的各国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与学者相互学习、交流、激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许言说。

中国在吴哥古迹的考古和修复中不断产生研究成果,很多最新成果都用中文发表。有一次,一位法国资深专家来中国工作队交流,感慨“看来从现在开始,我也得学学中文了”。

“说明他不看中文材料就无法了解我们最新的成果。”王元林说,如今法国专家、日本专家到中国队的现场,越来越理解和认可中国人的做法。

1998年、2010年、2019年,中国陆续开始周萨神庙、茶胶寺和王宫遗址共三期保护修复项目。同时,柏威夏寺、崩密列寺的大规模调查和研究也在进行中。

在中柬两国规划中,王宫遗址将是一个综合性项目,不仅涵盖古迹保护与修复,也包括遗址整体考古研究、石刻保护与展示利用。中国计划从“本体保护”进阶到“整体保护”,包括吴哥地区的整体环境、生态、旅游和民生等。

吴哥古迹很多遗址仍处于“野生”状态,国际保护行动至少还将持续数十年。去年,“吴哥古迹保护中国工作队”更名为“中国-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工作队”,两国合作更加紧密。

在吴哥古迹的游览区,站在必要的防护距离之外,游客可以目睹中国工作队的修复现场,有些游客会跟中国的“文物医生”交流。

曾经有一位游客质疑,周萨神庙中比较新的部位是不是使用了水泥。其实那些新材料都是取自当地的石材,与吴哥古迹本体的材料同宗同源。

专业的、半专业的意见越来越多,说明连普通民众对于文物修复的认知也已经不同往日。金昭宇总是很享受这样的时刻,他会停下来,跟游客耐心解释,就像在介绍自己家的宝贝。

新京报记者 倪伟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吴哥古迹 修文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