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益论沙龙”聚焦——

如何打破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瓶颈

2022年10月11日 15:03  |  作者:顾 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一方面,社会组织领域专业人才缺口约百万;另一方面,公益行业从业人员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近期举办“益论沙龙”,聚焦社会组织的职业教育,共同探讨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瓶颈与突围路径。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发布的《面向行业需求的在线公益教育课程建设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90.2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1100万人,与2017年的864.7万人相比,增长了27.21%。

然而,根据2021年6月民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所列出的2025年预期目标值,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数量是1250万人,截至2021年,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是1100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方面,2025年的预期目标值是200万人,截至2021年,持证社会工作者的数量为73.7万人。社会组织就业人数的增加与专业人才需求相比,缺口仍明显。

报告团队发现,大部分进入公益领域的从业人员属于跨界转行人士,拥有社工专业背景或系统学习过公益慈善课程的人,比例非常低。“通常是凭着一腔热情而来,学习到公益项目管理的时候,才知道做公益是一个技术活,它不仅有阶段模型,还有能力模型,不仅要按照流程,还要遵循原则。”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负责人欧阳海燕说。

个人能力与岗位胜任力之间的差距,是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流失率高的重要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组织职业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公益慈善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两大支柱,一是高校,二是行业。今年2月,教育部批准浙江工商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两所高校开设慈善管理本科专业,意味着将有更多增量进入公益慈善领域,解决一部分行业人才需求。然而,对于学科背景多元化的在职人员来说,职业培训更加影响着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建设。

当前,公益慈善领域职业培训普遍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完整、同质化程度高、跨界交流少、缺少激励机制等问题;同时,还存在一部分人频繁接受培训,另一部分人鲜有培训机会的现象。

“我们需要系统性、专业性、目标性地培养人才。社会组织职业培训能力的提升,对第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尤为重要。”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国玲表示:“对公益慈善从业者的培训要根据行业及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课程,帮助他们在培训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提升职业价值感。”刘国玲说。

“职业培训需要以解决一项工作整体任务为目标,培养行动能力。”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袁东升也认为,如果能基于兴趣和职业认同感进行人才培养,将有助于解决专业对口问题,为公益行业培养更多人才。

北京工蚁坊科技公司负责人张倩倩认为,公益行业需要设计一套完善、成型的职业培训体系,让筹款、项目、人力资源、财务等不同岗位的从业人员都可以选择相应的职业培训课程来参加,更好地提升工作绩效。

公益人力资源公司联合创始人石敏认为,社会组织的职业培训要定目标、理方法、学知识,“对于公益新人,职业培训需结合职业工作场景自主学习;针对不同岗位设计职业课程;此外,机构也需要做员工内部培训,做工作方法的重建与优化。”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曹源认为,职业培训要在干中学、学中干。“要改造教学过程,把一线有实战经验的老师推上讲台,培训要落地到具体项目上去,做项目全流程的跟进学习。”

参与此次沙龙活动的嘉宾们认为,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困境的破解可从4方面着手:首先,社会组织要从源头入手参与职业教育,参与学校阶段的人才培养,先投入再获益;其次,课程的开发设置要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基本的通识课程之外设置实用课程,对从业者给予指导;再者,要有效整合资源,在课程设计上安排更多跨界专家,将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整合起来,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降低学习成本负担,调动机构从业者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最后,培训要与人才相关政策结合,建立有利于个人事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编辑:王慧文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