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留在村里种地

2014年02月18日 09:30 | 作者:郝帅 通讯员 胡占军 刘欣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西万安村:老人一旦身体不好,地就撂荒了

  初六傍晚,太行山南部山区降下大雪。纷纷扬扬的雪粒将河北武安市境内的大部分村庄都包裹上厚厚的积雪。

  在西寺庄乡西万安村,宋江文的老伴儿正忙着在灶台上做饭,锅里小米粥溢出的香气,让这个二层楼结构的四合院显得暖意融融。

  这个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村落,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山村。村子随着山坡沟壑高低起伏,因为是山坡地,这里的农民不能像在平原一样种大棚,除了地形,制约这里农业发展的还有水源的匮乏。

  在十年九旱的华北山区,为了解决村里人畜饮水和作物灌溉问题,村里几乎都有一个蓄水的旱池。宋江文家就在村里的旱池边上。但给儿子宋小亮烧水做饭的时候,宋老太都会用盛在缸里的井水,或者是平时不舍得用的自来水。

  在村里,宋江文家属于殷实的富户,这不仅是因为他拥有13亩地,还在于家里有多少人外出打工。几十年前,当宋江文还是孩子的时候,就随着父 亲“跑太原”了。因为地理、文化、商贸和人脉的关系,这个在河北省境内的山村,有一多半年轻人都选择到临近的山西省太原市务工。过年这些天,好多家门口停放的小汽车都挂着山西的车牌。

  年近60岁的宋江文已经不在务工的“候鸟群”里了,他一年到头就跟老伴儿种家里的13亩旱地。因为山高沟深,适应耕种的土地都在离村里较远的地方,每天从旱池担水走十几里地浇水的宋江文,身材短粗壮实。相比种小麦和玉米,他更喜欢种棉花,因为棉花的收益是小麦的三四倍。

  但与儿子相比,宋江文一年的收入就算不上什么了。从儿时起,宋小亮就跟着父亲一起跑太原。现在,1986年出生的宋小亮也有了儿子。他如今在太原从事建筑行业,一年收入能有10多万元。

  跟着工程队揽活儿的他,在2008、2009年的时候大赚了一笔,宋小亮说,那个时候太原盖楼多,生意就跟着多。现在,宋小亮已经在太原租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把媳妇和孩子一起接到了太原。

  但去年,宋小亮遇到了困难。太原房地产开发和政府装修因为政策的限制明显少了很多,揽不上活儿的宋小亮在家闲了大半年。

  在几十公里外的河底村,回到老家的刘占杰心里一直犯愁。他在北京打工已经五六年了,打工期间,找了一个河北邢台的对象,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没想到,他前脚一回老家,对象的家里人就逼迫女儿从北京租住的房子里搬出来,不许她再跟他交往。

  在北京当保安的刘占杰每月工资就2000元。女方家长因为嫌他没有积蓄,收入也不高,一直对他不满意。

  其实,早几年的时候,刘占杰并不差钱,武安是一个铁矿很多的地方,刘占杰所在的乡有很多小铁矿,当时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在小铁矿打工,每个月能挣好几千元,但资源是有限的,铁矿资源越采越少。炸山取矿又污染了当地的环境,不少耕地因为多年不种而撂荒。

  在刘占杰看来,村里的耕地撂荒不仅仅是因为山区土地贫瘠、水源少,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了耕种的劳动力。村里的年轻人现在分化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上学的,通过考试进入城市;一部分是打工的,通过工作临时落脚在城市。村里的老人一旦身体不好,地就撂荒了。

  宋江文也说,种地的都是老面孔,平时看谁没锄草,没浇水,多半原因是谁身体出了毛病。在宋江文屋子后面的山坡上,有一棵几十年树龄的核桃树,是村里一对老夫妇年轻时种的,老夫妇有4个子女,现在子女们都在城里生活了,老人身体不好,也被子女接进城了。如今,每年核桃树结出青色果实时,再也看不到有他们家的人去打核桃了。

 

编辑:于玮琳

01 02 03

关键词:村里 年轻人 合作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