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马书林:笔酣墨畅写精神

论马书林的水墨戏曲主题艺术

2014年02月18日 15:01 | 作者:范迪安 | 来源:《画界》
分享到: 

  第三,追求深度,表现性情。一个画家在今天要形成自己的建树,而不仅仅形成一般的风格,就要使自己的作品真正具备这个时代所应该有的质量,这需要比较全面的学习传统,要有很开阔的胸怀,同时要能够真正找到学术课题,就像做研究一样去研究问题。马书林的研究重点是用笔用彩用墨以及题跋中的书法既浑然一体,又彰显个性,这里面深度和性情形成了很好的协调平衡发展。很多画家有时候追求了深度,但不能畅快地抒发性情,因为深度有时候需要理性,而理性又束缚了感性,如何把学术的深度和自我的性情很好的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这需要非常好的创作状态,而且要有很好的学术上的修养、经验,包括技巧的支撑。马书林先生的作品既有戏曲人物,还有荷花主题,也有与他生活非常亲密的小动物。这都与他的生活感受非常密切,他善于把生活中的所见提升到一个精神性的高度来进行表达。他的作品正如许多同行所说的,不在于画了荷花,或者画了京剧,或者哪个地方的戏,不在于去表达一个所谓的实的物象,而在于他的作品通幅所呈现出来的精神关切。我们在谈戏曲人物时常讲舞台人生、戏曲人生,就是因为戏曲中的人物和戏曲的典型情节来自历史,甚至是历史积淀的结晶,具有浓缩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化表征意义,这些人物和情节“千古风流”的沧桑感引起画家的精神共鸣,所以戏曲人物几乎成为永恒的题材。另一方面,画的写意和戏的写意的对应,有一种艺术形式语言上的相通。这两个方面都是很好的传统,应该继续坚持。但如何把戏剧主题放在大时代的文化上来考量,来追求,也就是说如何通过戏曲人物画不仅画出自己的性情,自己的关切,还要画出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大时代发展的总体气象,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放眼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空间何尝不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舞台上忙碌的角色?有付出、有贡献,也有失败、有困苦,所以戏曲是人生,画戏也是画人。马书林的戏曲人物正是紧紧抓住了表现人的命运这个方向,同时解决很多技巧、形式、语言上的问题,比如他画中吸收了民间艺术的一些造型趣味,具有比较朴实,比较稚拙这种写的特点,又兼有西方现代艺术给他的启发,强烈、开合,具有张力,写出新的戏曲篇章。

  水墨写意的语言突破,首先要做到笔墨的老到和笔墨的个性。但是马书林似乎还不仅仅是以笔墨的个性为起点,具体说来,我觉得他首先在超越其他戏曲人物表现方法的结构上做了研究。一是从“情节”到“情境”的突破。许多老一辈画家关注的重点是戏的情节,通过人物的塑造、尤其是人物之间的动态关系来构成戏曲的故事,马书林注重的是戏曲的情境,他将整个戏曲舞台的声、光、色这样一个总体印象转化成视觉语汇并形成画面,用视觉来营造情境,由此带动对主题的理解。所以,他的作品超越了视觉经验的局限,在整个画面情境上体现了当代的视觉属性。第二是结构优先。他注重在画面结构上的分析和营造,整体上有一种大开大合的气势,其中暗含着抽象的因素,构成的因素,他将自己综合的感受集中起来,变为雄强的笔墨表现力,下笔老辣,完全是放松的甚至带有无意识的状态,并且他很能够把握住无意识流露出的笔痕墨迹,控制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之中,既有大开大合的整体结构,又有非常丰富变化的笔墨细节,从而达到水墨写意艺术新的高度。

 

编辑:李勤

1 2

关键词:戏曲 马书林 写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