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一对北京老夫妻的贵州九载支教路

2014年03月25日 14:29 | 作者:舒迪 吕思思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一个是退休高级教师,一个是退休外交官,为了山里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朱敏才、孙丽娜老夫妻俩毅然从北京奔赴贵州的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支教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尖山苗寨、遵义龙坪等地。

  “孩子们的食堂有着落了。”

  3月初春,北京的阳光照在身上,让人感觉暖暖的温馨和舒适。

  初见孙丽娜时,这位退休后和丈夫一起长期支教于贵州山村小学的老年志愿者,给人的也是这种如初春阳光般的感觉。

  今年是孙丽娜和老伴朱敏才赴贵州支教的第九个年头,朱敏才自2005年去贵州支教后就一直扎根在当地,再也没回过北京。而孙丽娜则是因为身体原因需要治疗时,才会回北京待上几天。

  “孩子们的食堂有着落了。”一见记者,孙丽娜就充满喜悦地告诉记者。

  原来,朱敏才夫妇现在支教的贵州省遵义县龙坪镇中心村小学没有食堂。“孩子们吃饭只能在露天水泥台上,天冷的时候,孩子们通常吃的都是凉饭。“孙丽娜夫妇一直想给孩子们建一所食堂。

  前几天,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公益项目”天天正能量“正式承诺奖励10万元,帮助实现老夫妻的这个公益梦想。

  “孩子们再不用吃冷饭了,我们去年为孩子们募集的20台电脑也有地方放了。“说起贵州山区的孩子们,孙丽娜掩饰不住内心的笑意。

  “你去哪里教书,我也一定同去”

  时间回溯到2005年北京的初春,一对退休老人的家中。

  当时孙丽娜刚从北京某小学高级教师的岗位上退休不久。她是个急性子,又是个热心肠。从新闻上看到支教志愿者徐本禹的事迹后,孙丽娜坐不住了,她想到贵州乡村教孩子们英语。有了心事,她照旧第一个对老伴说:“我还没教够书,还想继续教,山里的孩子需要我,我还要发挥余热。”

  与孙丽娜的性格相反,作为退休外交官的老伴朱敏才沉稳,凡事极有主张,言语简洁明快:“你去哪里教书,我也一定同去,更何况贵州还是我的故乡。”

  就这样,2005年5月,几经波折之后,老两口从北京踏上了贵州的自费支教之路。从到地处贵州麻山腹地的望谟县开始,这一去,就是9年。9年来,老两口子的足迹遍及望谟、尖山苗寨、遵义龙坪等地。

  2008年6月,两位老人来到了海拔1800多米的尖山苗寨。尖山小学是贵州省兴义市马岭镇大蚌村的一个苗寨学校,那里的村民连家电都未普及,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学校也是靠每家捐7000斤石头建成的。

  尖山小学当时有四个班,却只有一个老师。由于精力顾不过来,只开设了语文、数学两门课程。朱敏才夫妇到了这里之后,为孩子们开创了音乐课、体育课、英语课,每天早上7点左右,学校便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朱敏才凭借着长达17年的驻外经历,练就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他特别注重孩子们英语口语能力。后来学生们见到老师都是用英语打招呼。

  “这些孩子很聪明,主要缺乏的是教育。”孙丽娜告诉记者,如今,苗寨的学生们除了会说普通话,还学会讲简单的英语,唱歌跳舞。每天,山坡上、道路上常常会听到孩子们欢快地唱着《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让我们荡起双桨》……

  在尖山苗寨支教期间,孙丽娜夫妇俩虽然得到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大力支持,但依旧要面对很多困难。

  作为知识分子的夫妇俩都没干过繁重的体力活,但在苗寨生活,必须自己去提水。有一次,孙丽娜提着大半桶水在路上摇摇晃晃,不小心一脚踩滑摔倒,当时桶就摔破了,膝盖受伤还流了不少血。

  到尖山后短短一年间,孙丽娜就摔了五六次,朱敏才摔了七八次。更苦的是,他们不会用柴火做饭,一旦停电,就只能等来电了才能做饭。

  老两口面临最大的困难是购买生活用品。有一次朱敏才去顶效街上购买蔬菜等生活用品,从尖山走了两三个小时才到,买完物品就走不动了,他勉强坚持继续走走歇歇、歇歇走走,天黑了才终于回到学校。

  之后,朱敏才每两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才下一次山,到街上把应该买的东西买好后,在旅馆住下来休息一晚,第二天再回山里。山路狭窄并且多有流沙,两位老人每次都要专门穿上带鞋钉的运动鞋才能保证顺利上下山。

  尽管生活上存在很多困难,但夫妇俩支教的决心一直没动摇过,每天都坚持上7个小时的课。在尖山苗寨的支教期间,夫妇二人依靠自己的社会关系,还为当地的孩子募集了各种文具和书籍。

  “只要身体健康,我们就坚持支教”

  由于当地的艰苦条件,加上年事渐高,孙丽娜已经患上了不少病,现在她每年要回北京几次,每次回来都是看病,买药,再带着为自己和丈夫准备的这些药踏上回贵州黔西南的火车。

  今年孙丽娜老人罕有地在北京过了春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回北京看病,现在老人的右眼几乎完全失明,左眼仅剩0.03的视力,医生已经不再建议她继续治疗了。“我知道,医生的意思就是继续治疗也是浪费钱,治疗也起不到任何效果了,她们每次也只是开两瓶眼药水。”老人说这话时语气里透露着无奈。

  朱敏才如今也已经年过古稀,从2005年去贵州之后,就扎根在那里了。妻子每次回北京看病时都会将丈夫的身体情况详细地说给医生听。朱敏才老人一度血糖值非常高,医生建议他立刻回京注射胰岛素,以防可能发生的猝死。“可是他不听,谁劝他回来都不听,他说不治了。”孙丽娜哽咽着说。

  支教途中,老人也时常会牵挂自己的儿孙。虽然儿女理解老人的做法,但依然无法阻止老人对孩子的想念。“我知道,生活上我确实缺失了许多对女儿的爱,女儿生孩子时我都不在身边……梦里经常会梦到他们,会和孩子发很长很长的短信,会自己写日记。”说起这些,老人眼中泪光闪烁。

  现在朱敏才夫妇支教的学校是遵义县龙坪镇中心村小学。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为这个学校建一所食堂,让孩子们能吃上热饭,能让他们募捐到的20台电脑有新教室存放。

  “真的要非常感谢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这个项目,他们奖励我们10万元公益金,这些钱我们都会用到食堂的建设上,也希望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企业和人士可以帮助我们。”孙丽娜说。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话是孙丽娜老两口的座右铭。她说:“这句话一直鞭策着我们,只要身体健康,我们就要把支教工作坚持下去,争取为国家多尽一分力。”

 

编辑:罗韦

关键词:孩子们 贵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