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党派声音

如何进一步优化自贸区产业人才结构匹配发展?

农工党上海市委:优化自贸区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匹配度

靠价格杠杆调节人才余缺,使人才结构在动态中实现均衡,逐步建立起市场化的人才输送机制

2014年12月29日 08:58 | 作者:蒋玲 顾意亮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农工党上海市委调研建言自贸区发展

  优化自贸区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匹配度

  本报讯(蒋玲记者顾意亮)上月刚满“周岁”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已取得了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而优化区内的产业与人才结构的适配度作为确保自贸区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正日益得到各方关注。12月18日,农工党上海市委发布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年度专项课题调研成果,呼吁优化自贸区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匹配度,并提出了在人力资源领域规划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促使人才现有存量向自贸区内转移等建议。

  农工党上海市委在此前的调研中发现,相对于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自贸区只有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三产业居主要地位,占比93%左右。而在人才结构方面,2013年自贸区内从业人员总数为28.61万人,自2013年挂牌成立自贸区至2014年4月止,上海自贸区的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值为0.4。当偏离度大于0时,即表明在区内产业中存在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说明自贸区内存在专业人才队伍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失衡的状况,两者的结构不能相互满足发展需求。

  自贸区内产业包括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6大领域,其开放和发展将是区内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这些区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日趋国际化、知识化、信息化,使得知识型人力资本逐步取代普通劳动力,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最重要动力,大量国际化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缺失成为制约产业升级和发展的主要变量。农工党上海市委认为,这其中既有现有人才存量和质量缺乏的原因,更有受到区内人才政策、法规及跨境流动的诸多限制的因素,使得区内所需的人才难以根本到位,制约了人才作用的发挥。

  如何进一步优化自贸区产业人才结构匹配发展?农工党上海市委提出,为缓解自贸区人才需求和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的矛盾,首要的是需要人才信息数据的不断更新与支持。为此,建议在自贸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大数据工作机构,可考虑同上海市软件产业促进中心、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合作,对人才领域的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进行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挖掘,提供“数据、平台、应用、终端”四位一体的服务,从而为产业人才结构优化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

  为促使上海市人才现有存量向区内转移,农工党上海市委建议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靠价格杠杆调节人才余缺,使人才结构在动态中实现均衡,逐步建立起市场化的人才输送机制。同时,从境内外引入高端人才,包括高端科技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发挥一人带动群体、带动产业的辐射效应,优化产业人才结构。

  目前,中国人才绿卡门槛较高,手续复杂,对人才流动自由度产生了一定影响。农工党上海市委建议,降低上海办绿卡手续的复杂性,理顺申报渠道,为自贸区企业所需的国际研发、创新人才来回进沪提供更多便利性。

  随着自贸区建设步伐加快,跨境人才流动规模将大幅增加,但区内企业跨境委派员工欠缺明文规定。农工党上海市委建议尝试突破目前的涉外用工政策,对人才制度与法规进行创新,促进自贸区内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

 

编辑:杨雅婷

关键词:区内 上海市 结构 产业 农工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