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戴锦华:姜文在嘲弄社会主流逻辑

2015年03月19日 14:57 | 作者:滕威 | 来源:共识网
分享到: 

  《一步之遥》让我由衷认同但仍无法进入

  北青报:您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谈到了几乎2014年所有重要影片,唯独没有对《一步之遥》公开发表过比较详细全面的论述,您在刚才对它所作的正面肯定之后,接下来要说“但是”了吧?

  戴锦华:不急。在“但是”之前,我还有话说。首先,大概是在几个层次上,我充分肯定这部电影。一个是刚才说的制作规模。如果说中国电影整体的工业水准有待提高,那么这部电影应该作为某种标准或者某种示范而受到肯定。电影对每一个场景的营造,对每一个场景带有视觉奇观、艺术意象性的原创,而且同时是用视觉意象去营造社会整体的荒诞性,极为突出,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有人认为类似这样的表达会让你想到库斯图里卡这类后现代的荒诞主义艺术电影大师。但是实际上,姜文只是在某种情调上或者氛围上让你有这样的联想。姜文和他们没有任何雷同。其次,非常清楚,这是一部“元电影”。

  北青报:对,这也是我特别欣赏《一步之遥》的重要原因。

  戴锦华:中国电影别说在如此大制作的电影上没有过一部成功的“元电影”,小制作上也没有。它在多个层面上成为一个“元电影”,自觉的“元电影”书写,在这个意义上它已经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它是根据阎瑞生的故事改编而成,阎瑞生的故事实际上是中国最早的故事长片之一。而我自己曾在做电影史的时候非常迷恋围绕《阎瑞生》这部故事长片所形成的历史的和电影史的事实。没有比围绕这部电影的事实更让我体认到世纪之初、坚船利炮打开中国之后,作为新兴移民城市的上海的现代性和充裕性。花国总统被当时的白领或花花公子所谋杀,这个谋杀案怎样成为了系列的全程跟踪报道,引发病态的兴奋和关注,阎瑞生还没被缉拿归案,同名舞台剧已经上演;舞台剧又是以舞台奇观而著称的。和影片中的王天王不同,当年的舞台剧是以将阎瑞生作案的车的实物搬上舞台著名的,你可以想象当时的舞台是多么摩登。后来迅速被改编为电影,而电影当中的主要角色是找阎瑞生的同事和王莲英的小姐妹来扮演。它是个故事片,又或者说是商业奇观,同时也是最大程度榨取一桩血腥暴力的谋财害命都市案的商业价值。这极端丰富质感的电影史事实让我当时十分迷恋。这次,姜文是对这部今天已经不存的、我们无从看到胶片的、对其影像一无所知的电影史名片的整体重拍。

  第一时刻我们就意识到其后现代重拍的特质就是对《教父》的戏仿。最华彩的段落是模仿早期默片十六毫米的段落,武六制作的《枪毙马走日》的默片段落,在好莱坞已经成为了历史的歌舞片的段落场景,这同时构成了电影多层次的“元电影”特征。不仅如此,电影当中还包含了电影制作行为;武六制作的马走日的荒诞的、戏剧性的生命遭遇的段落;和武六制作枪毙马走日的电影的过程。他用“元电影”的方式重现了电影史的现实,就是他们如何逼迫马走日来扮演马走日,在他电影中扮演马走日来换得活下去的机遇,而最终迫使马走日显现他生命的底线。这是这部电影非常突出的成就。

  我之所以很长时间都没有对这部电影表态,是自己无法说明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这是2014年我最期待的电影,甚至可以说是2014年我唯一期待的电影。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观影感受很复杂,或者可以说,我的观影经验非常的流俗。电影的开篇,电影的延伸,极大地满足了我的预期,我高度地认同和进入了这种尖刻的喜剧感。但是到了歌舞片的场景,就是白虎接承了青龙的段落继续延续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很清晰的感受:我无法进入这个电影。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它的影像仍然吸引着我,它的对白,也就是每个段落中大量的对白让我由衷的认同,产生真的共鸣,但是我仍然无法进入这个电影。

  在《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我不仅被吸引,而且很多时候被感动。在《一步之遥》当中所有的吸引带着迷惑,同时呢,我始终没有被感动。第一次,我对于姜文电影的叫骂者,想从某种程度上去理解。

编辑:罗韦

1 2 3 4

关键词:电影 姜文 中国 影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