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凝聚起战胜灾害的“中国力量”

——西藏地震灾区基层党员干部群英谱

2015年05月22日 07:43 | 作者:多吉占堆 罗布次仁 薛文献 黄兴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5

 

从地震重灾区樟木镇转移到日喀则安置点内的受灾群众(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6

 

5月1日晚,吉隆边检站尕麻旦增政委(右)为受灾群众捐款。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庄严承诺,共产党人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群众的痛苦,就是共产党员的牵挂;人民的期盼,就是共产党员的动力。在喜马拉雅深处,在地震灾区的每个角落,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送去党的关怀,让人民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在吉隆镇热玛村,为防止群众到倒塌的房屋内取东西引发次生灾害,村里成立了安全巡逻小组,“两委”班子、双联户代表及驻村干部分组巡逻。村委会主任次旦明久本来不用每天巡逻,但他不放心,坚持每晚巡逻到深夜。

  在邦色临时安置点,绒辖乡仓木坚村党支部书记班久正在帐篷外巡逻,查看山上的滚石。他的儿子正在感冒发烧,妻子因在地震当日被滚石砸中,缝了5针,头上还裹着白色的纱布。“我们村干部都忙着救援和转移群众,根本来不及照顾妻儿,心里有点过意不去。”班久腼腆地对记者说。

  舍小家,顾大家。在地震灾区,许多共产党员作出了相同的选择。吉隆镇乃村的尼玛是一名有着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地震后,他主动让出已长出绿苗的青稞地,供群众搭建帐篷。当大型车辆往村里运送物资因路窄过不去时,他又让车子从已种好土豆的地里驶过。在他看来,“党员的称呼不是符号,就是要在大家困难时懂得奉献”。

  在吉隆镇卫生院,医生拉巴卓嘎在“帐篷诊所”里整天忙个不停,眼睛有些发红,脸色苍白。她的丈夫在地震中腿骨骨折,儿子也受伤。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拉巴卓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无暇照料自己的亲人。

  共产党没有私利,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危急关头,基层党员干部不怕牺牲,兑现了自己的庄严承诺。

  地震瞬间,中尼边境友谊桥头,口岸联检大楼附近的边民、商户、游客乱成一团,过关的人群在尖叫。对面的尼泊尔立宾山不断塌方,滚石从上千米的高处落下,砸向波曲河对岸的我方境内。为避免惊慌失措、四处逃散的人群被乱石砸中,发生踩踏,聂拉木边检站官兵手拉手围成一圈,把从建筑物内撤出的近百名群众围在两片塌方带之间的安全地带。在首次强震后的3个多小时内,人墙内的群众增加到了500多人,而这道人墙始终没有半点松动。

  驻守边境的解放军某部,在营房遭受损毁的同时,紧急组建搜救小组前往人口最密集的樟木镇迪斯岗村营救群众,共救出8名重伤、10名轻伤群众。从总部机关下来锻炼的汪泽元几次被余震震倒,导致腰部受伤,但他硬是忍着伤痛,坚持和战友们一起将受伤群众抬到7公里外的镇医院救治,直到最后痛得两腿打颤,直不起腰来。

  在众多受损路段中,通往樟木镇的公路是名副其实的“鬼门关”:山高沟深,路中间是十几处大如卡车般的巨石,作业面狭窄,爆破难度极大……300多名武警交通、消防和地质专家等,30多台大型机械设备和车辆,双向作业,冒着飞石如雨、塌方不断的险情,全天候轮班作业,全力清理阻塞路段。

  每当山顶滚石如同冰雹般砸下来,安全员迅速吹响紧急哨音提醒避险,参战指挥员没有一人退缩。“完全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活!”武警交通二支队十一中队操作手祁亚军感慨道。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在世界屋脊巨大的地质灾害中,正是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的气魄和先进坚强的政治本色,有效团结、动员各方力量,在震级高、灾情重、救援难度大的困难面前,创造了伤亡人数相对较少的抗震救灾奇迹。

  地震过去20多天,在吉隆镇乃村巴桑多吉家,大女儿丹增普次告诉记者:“地震时,我和妹妹被压在废墟下,多亏村里的党员干部把我救了出来。”她点起一盏盏酥油灯,为逝去的亲人祈祷。

  小山村一如往日的宁静,蓝天白云下,牛羊徜徉在高原牧场,青稞田、荞麦地一片翠绿,农民们在田野里辛勤劳作。

  微风过处,喜马拉雅山区迎来又一个春天。(参与采写记者:边巴次仁、拉巴次仁、张京品、魏圣曜、刘洪明)(完)

 

编辑:玄燕凤

01 02 03

关键词:尼泊尔地震 抗震救灾 中国力量 英雄 西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