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王晓秋:在比较视野中认识抗战

2015年08月03日 08:41 | 作者:谢颖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在比较视野中认识抗日战争

  ———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

 

1

王晓秋近影

 

2

王晓秋教授部分著作

 

  阅读提示:

  ■与甲午中日战争比较,抗日战争的很多特点显得更加清晰突出,而且能总结出一些历史的规律性认识。

  ■抗日战争中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是宝贵的历史遗产。今天,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需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奋斗精神。

  ■我们纪念战争不能只是讲述历史的具体过程,揭露战争的灾难和恐怖,还必须深入剖析战争的根源,思考战争胜败的原因,反思其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避免战争悲剧的重演,维护世界和平。

 

  编者按

  70年前,抗日战争的烽火在中国大地上渐渐消散,中国人民以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胜利。70年后,人们通过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深刻认识和铭记这段历史。长期以来,抗战史是学术研究的重点,这段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也凝聚着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如何更加深入地学习和认识抗战历史?如何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九届至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请他谈谈如何以比较研究的视野来剖析抗日战争。

 

  比较研究使历史更为清晰

  学术周刊:抗战史研究多年来成果丰硕,今年学界更是特别关注,是否还有一些尚待深入的领域?您对抗战史研究的关注点在哪里?

  王晓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将隆重纪念。关于抗战史,学界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方法有多方面、深层次的研究,而且不断发掘新史料,提出新观点。从我自己来说,最近主要是关注如何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分析抗日战争。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今年也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的120周年。这两次中日战争相隔半个世纪,一败一胜的结果截然不同,但都对中华民族的命运、国家发展的兴衰荣辱,乃至亚洲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很有比较的必要。比如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两次中日战争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而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历史究竟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经验教训呢?

  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把不同时空的复杂历史事件进行对比,从而扩大视野、深化认识、启发思考,探索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启示未来。与甲午中日战争比较,抗日战争的很多特点显得更加清晰突出,而且能总结出一些历史的规律性认识。

  学术周刊:通过比较分析,两次战争有何共同点呢?

  王晓秋:两次战争最重要的相同点是其性质,从日本方面看,都是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中国方面来说,则是抵抗日本入侵的反侵略战争。如果要说差别的话,日本发动的第一次中日战争还包含了对朝鲜的侵略,而其发动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后期则扩大为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侵略的太平洋战争。对于中国,抗日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周刊:对于战争的侵略性质,日本右翼势力多年来却一直加以辩解或否认。

  王晓秋: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两次中日战争的侵略性质本来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但我们的确看到日本右翼势力的一些说法,如发动甲午战争是为了“维护朝鲜独立”、“保卫日本的利益线”,发动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则是为了“解放亚洲国家”、“捍卫日本生存权”等。这些论调是对历史的歪曲和篡改,事实上,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两次战争的目的、方式、手段非常相似。

  比如,日本统治集团发动两次中日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侵略中国、称霸东亚,它的方针非常明确、野心昭然,并且蓄谋已久。日本早在德川幕府末年就流行“海外雄飞论”,1868年明治天皇即位时发表的《御笔信》公开宣布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明治政府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既定国策,不断扩军备战,做着发动甲午战争的准备。而到了二战时期,日本的野心更大,发动第二次中日战争是要妄图灭亡中国、侵略亚洲太平洋地区和称霸世界了。

  又如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两次中日战争,都是采取制造事端和突然袭击的方式。从甲午战争挑起丰岛海战到抗日战争制造“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都是这样。

  还如,两次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采取的手段都是极其野蛮残酷、惨无人道的。甲午战争中,有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军屠杀中国平民百姓,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更多灭绝人寰的大屠杀惨案,还使用了细菌战、毒气弹、化学武器等新的杀人手段。

编辑:王沥慷

01 02

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 王晓秋 比较视野中 抗日战争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