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滚动新闻 滚动新闻

代表委员建言基础研究发展:给其一个“慢”空间

2016年03月04日 20:26 | 作者:安蓓、陈国洲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原标题:给基础研究一个“慢”空间——代表委员建言基础研究发展

近期引力波的发现把舆论热点引向国内基础研究,也引发了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

几十年做一件未必成功的事情

“现在一些市场主体比较心浮气躁,急着赚钱、急着上市。部分政府部门也抱着同样的心态,有的基础性研究要求企业6个月到1年就出成果,殊不知在一些攻坚领域,5年突破已属不易。”曾在雅虎负责全球云平台、2008年回国创业的姚宏宇感慨地说。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项目历经几十年,才发现引力波的信号。这个项目还是幸运的,位于意大利、德国等地的诸多项目也在寻找引力波,却没有找到。

对于一个人来说,几十年可能意味着用整个工作生涯来做一件未必会成功的事情。“其间甘苦自知,但这就是基础研究。”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院长杜惠平说,以物理学为例,从设想的提出、模型的建立、体系的形成到最终技术成型是个漫长的时段。“很多基础理论起初就是个猜想,有的被论证了,有的被证伪了。但即使被证伪,也不能说没有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说,在急于取得成果、急于获得收益的社会氛围下,基础研究有时不得不被制定为短期计划,而短暂周期本身就与基础研究不相适应。

“基础研究最要不得急功近利。”全国政协委员罗永章建议,在全社会塑造崇尚科学、关注科学家的氛围,对踏实奉献的科研工作者给予应有的理解、尊敬和礼遇,为他们潜心研究创造条件。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管理体系,并给予基础研究“非诚勿扰”、内外安静的环境。

“目前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杜惠平委员说,建议培养更宽容的治学创新环境,容许从事基础研究的人能够从事热爱的工作,而不以苛刻的绩效量化考核要求出成绩,不然只能起到反面作用。

编辑:巩盼东

01 02

关键词:基础研究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