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永远的《白毛女》

2016年09月01日 10:57 | 作者:张奇虹 张阳阳 陈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白毛女》是演给中国老百姓看的

1945年1月初,时任“延安鲁艺”戏剧系主任的张庚召集编导、作曲等核心主创开会,讨论了歌剧《白毛女》剧本结构的大体框架,并决定由贺敬之执笔。后来在编剧方面,除“集体创作”、贺敬之执笔之外,又增添了新的执笔编剧丁毅。

剧本基本定稿后,剩下最关键的就是作曲了。《白毛女》的定位是歌剧,而作曲家们对于“歌剧”这个“舶来品”还是比较陌生的。一个多月下来,他们写了一大堆曲子,试唱的结果都不理想。张庚思索后悟出了其中的关键:《白毛女》创作开始以来,强调了这是一部“歌剧”,而没有强调这是一部写给中国老百姓看的“民族歌剧”。我们的作曲家都没有搞过“洋歌剧”却拼命往上面靠,哪有不碰钉子的?

张庚立即把年轻的作曲家召集起来,要求他们集中精力先把开场曲“北风吹”谱写出来,并且明确地告诉他们:《白毛女》是演给中国老百姓看的,“北风吹”一开口就应该抓住老百姓的心。

苦苦熬了三天三夜后,年轻的作曲家们又写出了二十几首“北风吹”,但是一试唱又让张庚否定了。作曲家张鲁忽然想起,贺敬之曾提醒过大家:喜儿的唱段可以用河北民歌《小白菜》作基调。顺着这个思路,在经过了一遍又一遍的揣摩之后,他终于感受到了喜儿在等待爹爹回家时那种又急又喜的感觉,一串串音符奔涌而出,不到3分钟就写完了整首“北风吹”。

当张鲁拿着“北风吹”忐忑地走进张庚办公室时,只见四位老师也在那里试唱,显然他们也熬了一夜。张鲁唱了一遍,张庚没表态,只是说再唱一遍。第二遍唱过后,张庚仍然没有表态,过了一会儿才说:“我看先用张鲁的这首吧,以后有更好的再换。张鲁,你去叫‘西战团’那个小王(即王昆),让她来唱唱试试。”当王昆把《北风吹》演唱一遍后,张庚激动地拍案而起:“好,就是它了!”

就这样,以马可、张鲁、瞿维、刘炽、焕之、向隅、陈紫为核心的《白毛女》作曲创作团队受到启发,他们选用了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对爹爹回家的期待;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显喜儿不屈的性格和渴望复仇的心情。除此之外,给喜儿的唱腔设计还包括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秦腔和陕北道情“滚版”等。而穷苦佃农杨白劳的音乐形象则是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捡麦根》的曲调来表现。黄世仁的唱调设计参考了河北花鼓,黄母的唱段主要由佛曲《目连救母》和河北念善书调改编而成。

《白毛女》所有作曲方面的灵感都是源自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作曲家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提炼,逐渐形成了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

编辑:秦云

1 2 3 4 5 6 7

关键词:白毛女 喜儿 歌剧《白毛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