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延安精神的由来和体现

2016年09月08日 16:09 | 作者:李颖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C20160908003-zx9

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


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

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界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战胜敌人的一个方面军。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这里的“鲁总司令”的部队是指根据地的文化大军。

延安成为“红都”后,像一块磁石一样,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通过不同的渠道奔向这里。在延安,他们呼吸着自由和民主的空气,焕发出巨大的创作热情。

到延安来的文艺工作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想见见毛泽东,亲耳聆听毛泽东的教诲。毛泽东日理万机,日夜操劳,但仍挤出时间来满足大家的要求。曾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后关押在南京的著名女作家丁玲,1936年被释放后辗转到达保安。中央宣传部在一座大窑洞里开会欢迎她。毛泽东也来了。

会后,毛泽东问丁玲打算做什么,丁玲回答:“当红军。”随后,她到前方总政治部工作。毛泽东填写《临江仙》词一首送给丁玲:“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同文艺界交往的另一条渠道,就是同文艺界人士建立广泛的通信联系。在毛泽东给文艺界人士的信中,既有体现个人情谊的私事,也有涉及文艺创作、文艺理论方面的意见。老同学萧三写信问可否提供一匹马作交通工具。毛泽东在回信中,一方面表示代他“查问一下”,同时答应,如果萧三“在边区范围内行动,那我可以拿我的马给你用一下”。1944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给郭沫若的信中,告诉郭已将《甲申三百年祭》当作整风文件看待。他说:“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他希望郭沫若运用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教训的文章。他诚恳地告诉郭沫若:“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1942年,整风运动逐渐在延安各单位展开。而这时的延安文艺界出现了“暴露黑暗”等问题。毛泽东感到有必要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文艺界的整风,澄清一些是非。为此,他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4月间,毛泽东约请艾青、刘白羽等几十位文艺界人士谈心。通过交谈,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和未来,有了完整的构想。5月2日下午1时半,延安文艺座谈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场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争相发言。5月16日召开了第二次全体会议。5月23日下午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在朱德讲话后,毛泽东作总结讲话。由于听报告的人越聚越多,室内十分拥挤,便将会场移到室外广场,临时用三根木椽支个架子,吊上一盏汽灯。报告结束时,已是深夜。毛泽东的总结讲话,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系统地回答了文艺运动中许多有争论的问题,强调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立场、态度的问题。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奔向抗战前线,深入工厂、农村、部队,接触群众,体验生活,创作了《白毛女》《兄妹开荒》《夫妻识字》《逼上梁山》《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发挥了文艺在革命斗争中应有的作用。

编辑:秦云

1 2 3 4

关键词:毛泽东 延安精神 陕甘宁边区 陕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