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王有亮:守护青铜时代

2016年09月20日 11:18 | 作者:刘冕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距今4千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出现了青铜器,世界被动摇了。中国人用这种金属打造出农具和武器。随之而来的,不仅有农业产量的迅速增加,也有战争欲望的扩大。恢宏的青铜时代序幕缓缓拉开。

师父赵振茂(中)给王有亮(右)讲述青铜器细节。

师父赵振茂(中)给王有亮(右)讲述青铜器细节。

有的青铜器一条腿断了,补上不难,难的是把修补的痕迹藏起来。

有的青铜器一条腿断了,补上不难,难的是把修补的痕迹藏起来。

王有亮经常需要不厌其烦地尝试,将碎片拼凑成重器。

王有亮经常需要不厌其烦地尝试,将碎片拼凑成重器。

数千年后的今天,当青铜早已远离生活,仍有一群人默默守护着青铜文明,他们就是青铜修复师。王有亮是当今青铜修复行当里的一位老资历,他在故宫博物院里修青铜已有三十多载。

他工作的小院儿在冷宫里,隶属于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

一道斑驳的红墙,一边游人鼎沸,一边可以听蝉鸣。院门没关,两只黑黄斑点的肥猫趴在房檐下的阴凉处,瞅到有生人进来了,懒洋洋地叫了两声,又低下头,各自发呆去了。

正房是王有亮的工作室,四五十平方米的屋子里没有隔断,正中摆一张巨大工作台,上面搁着七八件故宫和其他地方博物馆送修的青铜器,有新有旧。

赶巧屋里人都出去忙了,就王有亮捧着杯水,正跟桌上一件悬着青铜铃铛的器物大眼儿瞪小眼儿,仿佛参悟着什么。

1. 闹心修不了青铜器

“年轻时候可不这样,闹啊。这都是师父给板过来的。他老人家说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闹心修不了青铜器。”王有亮是北京南城人,话不多,梗却不少。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第一次招职高生,国家文物局跟鼓楼中学和205中合作,开了一个文物班。

王有亮回家商量要不要报名,姐姐心直口快地问:“学这个是干嘛的?”

王有亮有自己的小算盘——学这个,能到处跑,满世界疯啊!

家里人挺开明,让他自己做主。

面对报不报的问题,他跟一位发小儿决定用世界上最科学的一种方法来决定——扔硬币,是画儿的一面就去。

一扔一落。

俩人乐呵呵地去报了名。“后来发小儿还是没去成,他家里不同意,觉得‘偷坟掘墓’损阴德。”

开始上课了,一个班,70多名学生,来讲课的都是大家——罗哲文、杜廼松轮番上阵。“大热天儿的,教室里别说空调了,电风扇都没有,老先生们还紧扣着衬衫最上面的扣子,慢悠悠地讲。虽然没有任何现代化的设备,但一位位都是口吐莲花。”王有亮说,“碰上学生特别淘,他们就是讲道理。”

3年,毕业。

王有亮被分配到故宫博物院,师从青铜器修复大师赵振茂。

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没有过多花费过心思。

“小伙子哪儿坐得住啊。”坐在办公桌后边,王有亮声儿不高,自个儿呵呵地笑,“当时就觉得憋得难受,宫里宫气儿太足。我还喜欢玩,滑冰、游泳,弹吉他,没有不喜欢的。中午就午休一个小时,宁肯不吃饭,也得出去玩儿。”

他语速和缓,画面感却扑面:从后海游了泳,骑车到地安门外,树荫斑斑点点地投在地上,十八九岁的小伙儿,晒得黝黑,脚下自行车链子都快磨红了,风呼呼地吹起他的发丝。

“老师傅也愿意我们出去玩儿。要不偶尔留在屋里,一会儿就弄出个动静。”

“我们来了也有好处啊,小院儿里的枣子、杏儿再也不浪费了,等不到熟透了,就让我们年轻人蹬着凳子给摘光了。人人有份儿,算是得了皇帝的济。”

不过干活儿的时候可不能这么由着性子来,那得磨,就从磨青铜器开始。

正赶上国外博物馆要复制一批青铜器,大师兄带着王有亮等一拨儿小师弟们做铸造、打磨,二师兄也帮衬着。师父就在最关键的一步——做旧的时候才上手。

磨到什么份儿上算行?师父给了标准:表面跟剥了皮的熟鸡蛋一样。“古代器物制作的时候就是这个规矩”。

一干就是三年,浑身的躁气都化了,王有亮算是正式入了门。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王有亮 青铜时代 青铜 文保 故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