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王有亮:守护青铜时代

2016年09月20日 11:18 | 作者:刘冕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4. 给国宝延年100年

修复一件青铜器,步骤繁杂,哪一项是最难呢?

王有亮说:“道道都难。”

别说修了,一般人不揣着本《新华字典》都很难顺畅地读出他修复的文物名称。

不信?您试试这个:

罍瓿甗不簠兕认觯识。

他扶着腰站起来,跟屋里慢慢踱着步,介绍青铜器修复过程:

第一步是清洗。

被送来的青铜器大多已经残破了,碎片上的黏附物有沙子、泥等等,要用超声波设备一点点地清洗干净。

第二步是拼接。

对于特征不明显的残片,得耐心地给它们“找邻居”,看碴口、弧度、薄厚、锈色,对上一个就做上记号。如果是两件或几件器物的碎片混在一起送来的,那拼起来就难上加难了。

今年年初,青铜器修复室接了一批河南送来的青铜器。有两件,碎成了100多片。王有亮打开电脑,调出类似器形的照片,一点点儿地拼。他说,还有比这更碎的。“碎渣子也不会随便丢了,都是收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第三步是整形。

残片有变形,没办法严丝合缝地拼接上。“两三千年的物件,质地都变了,分量明显变轻。有些几乎没有铜性了,都矿化了,稍微一弄,就毁。整形就怕矿化,要先给它本体加固。”

第四步是焊接。

如果找到一块就焊一块,那肯定偏出去了,永远对不出一个完整的圆。得先找到大约四分之一的残片,点焊,把它们暂时固定归为一组。四五组都凑齐了,再点焊组装在一起,进行微调。磨的就是功夫。一点点地,不能图快,整体形状就差不多回归本体了。

第五步是补配。

每件修复的青铜器,或多或少都有缺失,如果是带花纹的,就用铜板錾刻。如果是高浮雕的,就得配铸了,用对应面翻模子,铸造。

最后一步是做旧。

就是调色,把修补的痕迹藏起来。

每一次,一堆青铜残片,就这么复原成一尊雄浑壮观的古代大器,再现数千年前的神采。修复师需要付出的汗水丝毫不比铸造一件少。累得腰酸背痛,却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功劳。

值不值?

“值!”但是说起怎么值,王有亮憋了半天,“心里特兴奋、特舒服、特有成就感。”

工作三十余载,他成了青铜器修复业内有名的专家,修复过不少国之重器。不过他跟师父一样,几乎从不主动提,非得你追着问,他才偶尔说两句。

“大家问得最多的,就是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王有亮说。这件国家一级文物,器型硕大,高1.3米,莲花上站立一只仙鹤,栩栩如生。但送来的时候,方壶的器腹裂开不规则形状的大口子,耳朵也掉了一个。

焊接耳朵、补配腹部参差不齐的口子,再往上做旧,王有亮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救活了这件稀世珍宝。“两千多年以前,先师们就在铸造、雕塑、工艺造型等方面达到如此高超的水平。我可是怀着崇敬的心情修复的。”

一位文物专家鉴定后说,如果不出意外,这件青铜器至少延年了一百年,不用再修了。

如果再追着问修了什么宝贝,王有亮摆摆手,笑眯眯地不再言语。

一尊重器,洞鉴废兴,确实很难用言语来表述它的全部价值。

资料显示,中国青铜器的全盛时期,是从殷商中后期开始。周朝建立后发布了我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规定只有祭祀时才能饮酒,对于那些无故聚众饮酒的人,抓起来杀掉。青铜酒器数量锐减,器形也变得端方起来。至今还有个成语,叫商鉴不远。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求精美,青铜器上出现了以前没有的丰富色彩装饰。

不久之后,铁器出现了,青铜时代落幕。

但数千年来,一辈又一辈的青铜匠人依旧用自己的手艺守护着这段民族记忆,默默传承。

采访结束,王有亮客气地送出门。两只猫还趴在原地。看到经常喂它们的人了,呼噜呼噜地低声讨好着。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王有亮 青铜时代 青铜 文保 故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