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双11”八年巨变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

2016年11月08日 22:40 | 来源:财经天下周刊
分享到: 

  

▲ 2015年双11,一家电商在某地分仓库的打包发货场景。

造就这场商业奇迹的其实是4亿中国电商用户琐碎而细微的生活习惯。“傍晚我在公司看实时的数据大屏,6点钟以后无线端流量飞速上升,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数字。”张勇说,这昭示着当下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消费场景——并不需要特意前往商场,人们走在下班路上,挤在回家的地铁里,堵在晚高峰车流里,在零碎的时间拿出手机浏览商品,恰恰正是消费的最大机会。

伴随这些琐碎习惯一同到来的,是正在发生剧烈变革的中国新商业样态以往推动经济增长最风光的动力——重工业、制造业、出口等——逐一失去前进光环之后,消费正在强势上升,成为填补部分空白的强心针。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今的双11已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打折游戏。旨在应对消费升级的双11有非常复杂的规则和玩法,其中蕴含的概念也更加庞杂,承载着全球化、娱乐化、云计算、农村淘宝等多重寓意。

“双11发展至今,我们已经没有把所谓低价作为消费者营销点了。”张勇在2016年的双11启动发布会上说,“双11是一种氛围打造,是一种生活方式引导。我想这是最重要的。”

在此其中的核心要素,就是理解这场生活方式革命正中央的玩家——那些随时随地都可能拿出手机产生消费的用户。张勇在手机里下载了各种各样年轻人爱用的APP,还很喜欢跟商家座谈,试图去理解这个群体。

然而,这是一个难以捉摸又不易讨好的微妙群体:他们怕麻烦,懒得等,热衷折扣却又在乎品质。更要命的是,理性逻辑无法正确推理出他们的购物需求,总会有出乎意料的真实交易蹦出来,比如没有海的新疆比基尼销售量最高,而最热衷购买红色衣服的并不是女性用户,而是男性。

理解这个谜一样的消费市场是困难的。直到今天,美国Costco的负责人还是不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要吃这么多坚果”,不过他开始接受“双11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这件事了。他现在还是会每年追问胡瑜玲,但是问题变了:双11到底要备多少货?为什么怎么补货都好像补不够?中国消费者到底需要多少东西?

编辑:梁霄

关键词:消费 张勇 购物 疯狂 阿里巴巴 店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