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北京为南锣鼓巷“量身定做”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导则

2016年12月20日 17:34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题:北京为南锣鼓巷“量身定做”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导则

新华社记者林苗苗

在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南锣鼓巷,今后老房子改扩建由房主自己“拍脑门”可不行。在12月20日举行东城区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南锣鼓巷地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试行)》。这是北京出台的首个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

南锣鼓巷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历史。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面积0.84平方千米,1990年被列入北京市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主街两侧完整保留对称分布的16条胡同,是元大都遗址迄今唯一完整保存元代“里坊制”胡同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居民区。

近年来,传统胡同居民区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风貌被蚕食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传承保护好南锣鼓巷这张历史文化的“金名片”,东城区以南锣鼓巷为试点,历时4个月编制完成《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试行)》,在保护风貌的前提下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在雨儿胡同15号,原有居民已搬往新家,腾出的院落经改造后焕然一新,已成为微整治示范院。推开木质随墙门,青灰色的步道旁种着一棵石榴树,石榴树下砌着花池。交道口街道工委副书记乔孟斋说,这里原来是居民私搭乱建的厨房和杂物间。

“这间院落设计和修缮就是遵循《导则》完成的。”东城规划分局申思说,“根据《导则》, 树种应为北京传统四合院树种,石榴树就很符合。在院内墙上镶着一组与灰瓦相衬的太阳能板,地下铺设了家庭污水净化系统,也符合《导则》所说‘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前提下,鼓励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建筑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实现传统与特色、统一与时尚结合’。”

北京市规划委东城分局副局长孙庆贺说, 一本杂志大小、30来页的导则,对街巷尺度,建筑格局、形式、体量、高度、材质、做法、墙面、屋顶、台基、门窗,门楼形式,装饰构件,院内绿化等20多项内容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并采取附图方式对比正确做法和错误做法,让居民一目了然。

记者了解到,《导则》由东城规划分局委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参照国家和市级层面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法律法规规定和专项规划20余部,编制期间多次征求北京市规划、国土、文物、名城办等相关部门的意见,邀请权威专家召开论证会,并邀请该地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民、驻区单位、商户代表进行座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南锣鼓巷 历史文化街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