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扇”变背后

2017年05月12日 11:11 | 作者:纪娟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日日花香扇底生

扇子的美,在精良的制作工艺和丰厚的东方美学。檀香扇,有着“日日花香扇底生”的美誉,拥有一把檀香扇度夏,那曾是不少杭州人的梦想。

制扇是一门手艺活儿,檀香扇的制作,更是非同寻常。“好的扇子一定是手工做的,既能保证工艺的精美,又能增添扇子的神韵,每把扇子都独一无二。”从普通工人一步步成为掌门人的孙亚青熟谙制扇之道,她说,拉花是制扇过程中最难的技术,也是檀香扇制作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在薄薄的扇面上,用钢丝拉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上万个小孔,组成千变万化、虚实相宜的精美镂空图案。”

学好一门手艺就像是捧到了“铁饭碗”。然而,孙亚青这个“饭碗”,捧起来可并不容易。“刚开始,看着师傅手拿扇骨串面的动作,就像是跳舞,又快又好看。”看起来容易学起来难,为了练好基本功,孙亚青不仅上班时间拼命地学,下班后还加班学。“常常练得手臂都抬不起来,尤其是磨‘拉花’用的铁丝时,手指常常被磨得血肉模糊。”

王星记扇子历来就有“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誉。孙亚青介绍说,美誉全靠功夫得来,看起来是一把简单的扇子,却要经过80多道工序才能闯过“三关”:不怕雨淋,不怕日晒,不怕褪色。“我们的扇骨用的都是上等的竹木,甚至红木、檀木等,黑纸扇用的是桑纸,黏合扇骨和扇面的是黄鱼肚。“材料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技艺有烫的、雕的、绣的、刻的、画的、镂空的。正是这样丰富的材料和技艺,当人们手拿一把扇子,可以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扇子里的东方美

诞生于100多年前的王星记,凭借手工技艺传承,走过了风雨跌宕的岁月。

1875年,扇工王星斋在杭州开办王星记扇庄,以种类多、质量好而小有名气。1920年代,王星记正式注册了商标,希望大展宏图,不过当时杭州制作扇子的品牌有60个,王星记排不上第一。1929年,王星记在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大放异彩,清新雅致的中国传统折扇吸引了外国人的目光。随之而来的订单,很快让王星记在杭州一枝独秀。随着社会发展,扇子的实用功能逐渐减退,销售困境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

“扇子无非是两个用途,一是纳凉,二是作为文人身份的象征,现在纳凉用不着了,但是后者我们可以大力挖掘,赋予扇子新的生命,让它‘活’起来。”孙亚青说,近年来,王星记不停地在设计上下功夫,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新元素,在时尚风潮中延展扇文化。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成立创新研发中心,开发了西湖文化、高校校庆礼品等系列新产品。依据老风俗“新娘子,扇扇子,荣华富贵一辈子”,融入现代设计打造婚庆扇,大受市场欢迎。

扇子里赋予的东方美学还让王星记迎来了跨界合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国际大牌迪奥相中了王星记扇子,计划将其作为香水礼盒中的搭售纪念品。为了赢得机会,孙亚青和设计师们动足脑筋,最终,一款不对称弧型扇的设计拿下了订单。成为时尚名品的搭档,这次“创新突破”,让孙亚青发现了扇子文化的“其他可能”。随着外贸订单增多,孙亚青开始研究其他国家的“扇子文化”。“扇子代表了当地的文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扇子都不一样,去各个国家访问时,我最大的兴趣就是买扇子。”如今,孙亚青已记不清收集了多少把不同的扇子了,只记得这些扇子背后代表着不同国家消费者的需求。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扇”变背后 扇子 王星记扇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