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探索节日文化的当代价值

——从中国民协赴宁、晋考察传统习俗来看“我们的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2017年06月15日 15:01 | 作者:张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多样性,还体现在民族性上。中国民协副秘书长张志学表示,民俗学者除办好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活动外,还应把重点放在濒临消失的节日文化习俗、挖掘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上。据了解,在广西举办“我们的节日———跳岭头节民俗研讨会暨广西壮瑶文化调研活动”以考察古老的傩文化、在青海举办“我们的节日——青海土族纳顿节”等,已被纳入中国民协2017年的工作计划中。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指出,节日就是生活,七大节日不仅汉族过,一些少数民族也过,因此传统节日成为加强各民族团结的必要纽带,“这需要专家学者在搜集、整理、研究、调研节日文化时,还要具备民族视野。”担任《西藏民俗志》编纂工作的西藏文联研究员克珠群佩说,西藏节日众多,既包括民俗活动也包括宗教节日,这就需要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分析区别哪些是封建迷信,哪些是宗教活动,哪些是民俗活动。长期生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国民协顾问杨继国表示,随着社会发展,少数民族节日习俗也面临着新情况与新问题,比如回族人外出打工分散于各大城市,遇到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宗教节日,都会赶往当地清真寺,形成大规模集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他认为应做好回族群众的引导组织工作,不妨碍当地社会秩序,同时还应加强宣传引导,使民众正确认识与对待少数民族节日的特殊性。

“做一个节日,树一个品牌”

“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自2004年启动以来,经过十余年努力与发展,已然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响亮品牌。正如山西省民协主席李荣钢所说,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的客观形势与主观环境。

那么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节日文化的形势下,各级民协及民间文艺工作者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成为众所思考的问题。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认为,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中国民协应充分发挥深厚的资料积累、有一大批接地气的会员、有一批专家的力量等优势,系统开展节日文化资源调查工作,选点建立可供持续研究、推广的基地,构建系统完整的节日网络,“已做好基础性工作,接下来要做的是进行细化,实现田野调查、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

在中国民协国内联络部主任侯仰军看来,做强既有项目、打造创新品牌成为必要举措。“原有的品牌活动和特色项目要继续深挖细作,着重挖掘濒危、濒临灭绝的民俗风俗,不断加强与各省市文联、民协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沟通协作,深入挖掘各地深厚的文化内涵,持续提升节日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新设计的节日活动要紧抓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这一宝库,根植各地源远流长的地方文化和民族记忆,不断创新载体、创新形式,着力宣传普及传统节日习俗,充分展现地域特色和民族个性。力争做一个节日圆满完成一项调研,做一个节日树一个品牌。”截至今年4月,中国民协已在黑龙江、陕西、河南、江西等省成功举办“我们的节日——边疆文化行系列之黑龙江少数民族鄂伦春族节日民俗调研”“我们的节日——我在绥德过大年”“我们的节日——春节·中原文化大庙会”“我们的节日———元宵节民俗文化系列活动暨中国元宵民俗文化传承研讨会活动”“我们的节日———赣南民俗考察”等活动。侯仰军表示,这一系列活动,既是对传统节日的普及和宣传,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提升和弘扬。福建民协副主席陈晓萍认为,这就需要各级民协充分发挥引导、修复与传播功能,凭借专家优势,引导基层节日正确发展,“传统节日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所有文化形态的联合体现。”

中国民协副主席程健君对打造河南当地传统节日活动品牌颇有心得,他表示,将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与民间文艺之乡的命名建设相结合、与不同门类的民俗礼仪相融合、与理论研究相互动,充分利用与调动社会资源,持续举办系列活动,才能不断增强节日的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萧放近十余年来致力于“我们的节日”品牌工作的推广与传播,他结合自身实践认为,做出节日活动品牌,可以通过讲座或论坛,有意识地开展系列活动;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把实地讲座与线上听众联系调动起来;还可以结合节日文化主题,在特定地方做持续性开展,等等。比如清明节期间在河南开封举办的“我们的节日·清明传统与现代生活大讲堂”、端午节期间在山西太原举办的“端午节:礼敬传统感念家国”就很好地利用了新媒体技术,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有力地推动了节日活动与广大民众的良性互动,取得不错的社会影响力和宣传效果。“以成果推内容、以成果促提升。接下来,我们将积极自上而下地引导推出更多介绍节日文化的通俗读物、文艺作品、视听节目,激励地方研发、生产更多具有美好寓意的节日文化产品,引导全社会形成礼敬传统节日、弘扬节日文化的良好氛围。”萧放说。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节日 文化 活动 节日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