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青年”是如何被发现的:找到青年的历史维度

2017年07月18日 11:26 | 作者:曾于里 | 来源:新华思客
分享到: 

梁启超在1900年所做的《少年中国说》率先把少年与国家绑定在一起,“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915年陈独秀为《新青年》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同样热情洋溢地赞美青年,并将青年与社会联系起来,“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1916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发表了《“晨钟”之使命》,则寄予了青年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期与我慷慨悲壮之青年,活泼泼地之青年,日日迎黎明之朝气,尽二十稘黎明中当尽之努力,人人奋青春之元气,发新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

“五四运动”让中国的青年阶层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以救国救民奋勇担当的情怀、积极探索不怕挫折的精神、奋不顾身追求真理的行动,向时人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这也就涉及到“青年何为”的问题了。很显然,此时的青年不仅仅是一个年龄概念,青年还被赋予了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涵义。青年首先是政治性的,他们是新的国民,是新的民族、社会和国家的象征,他们承担着进步和复兴的使命;青年也是文化性的概念,他们是新文化的主体,是思潮和学运的主力军,由学生发起运动继而蔓延到全社会。

青年的政治使命和文化使命,从“五四”一直延续下来,青年是“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小时代: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

可以说,从“五四”以来,主流意识形态所召唤的青年,都是“大时代”的青年。何为“大时代”?文化学者南帆曾这样解释,

“‘大时代’意味了整个社会拥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人们仿佛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宏伟的社会工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在这种社会工程之中的位置。”

也就是说,青年与社会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青年是历史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每个青年也能够在历史结构中找到自己的归属和定位,并拥有一种主体感。

但我们当下的时代,则是一个“小时代”。抛开小说《小时代》的内容,不少学者还是认为,其作者非常准确地命名了我们这个时代。“小时代”首先指的轰轰烈烈的时代主题不再了,经历了“五四”、抗战、建国、改革开放,我们的时代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期,青年与时代的那种相互裹挟关系,慢慢解绑。“小时代”指的更是青年与社会历史的脱钩,青年“沉溺乃至陶醉于‘小’的感觉而回避、逃离公共领域”。

  从“大时代”到“小时代”,首先是个人主义话语的崛起。在“大时代”中,青年其实就像革命家殷夫在一首诗歌里写道的:“我融入一个声音的洪流,我们是伟大的一个心灵。满街都是工人,同志,我们,满街都是粗暴的呼声。”

编辑:梁霄

关键词:青年 历史 维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