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青年”是如何被发现的:找到青年的历史维度

2017年07月18日 11:26 | 作者:曾于里 | 来源:新华思客
分享到: 

当时,青年的“我”向“我们”靠拢。但1990年代之后,个人主义话语再度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个人彻底实现了“个人与历史的脱钩”(黄平语),就像学者薛毅所说,“个人主义从‘人’的内部发现了差异——不是社会历史的阶级、性别、种族等的差异,而是抽象与普遍意义上的‘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差异。”从积极角度讲,这样的个人少了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包袱,他们可以更轻松、更自由、更自在地做自己了,青年也成为一个纯粹的年龄概念。

与1990年代个人主义话语崛起相应的,是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以及消费主义话语的崛起,青年迅速被消费主义潮流所捕捉。在法国学者吉尔·利波维茨看来,消费意味着“诱惑”和“选择”。

“消费社会借着极为丰富的产品、形象和服务,借着其所导入的享乐主义,借着其所创造的亲近的、诱惑的欣快氛围,标示出了其诱惑战略的波及范围。”

而消费的过程便是个人的选择。利波维茨这样说道:“消费主义意味着‘选择’的超丰富化,而富裕则提供了这种可能,它还意味着一个可供个人徜徉的深度开放和透明的世界,其中选择越来越多,度身定做的套餐也越来越多,一切任由流通和挑选,一切仅仅是个开始。随着市场和技术所开饭的可供公众支配的物质财富与服务越发的丰富,这种逻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换句话说,消费时代的“诱惑”便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多个选择,更重要的是“我”的“选择”,在“选择”中,“我”的自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青年沉溺在消费主义的快感中,这既冷却他们对于公共事务的热情,瓦解了他们对于历史远景的想象。

青年的“早衰”:重建我们的历史维度

然而,“小时代”中的青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小时代》这本小说固然是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颂歌,但其中也时常透露出个体在大时代中的卑微和恐慌。像《小时代1.0折纸时代》的开篇采用好莱坞都市时尚大片开篇惯用的全景俯视镜头,快速切换画面,不同的场所、不同的人更替:地铁里拎着MJ的年轻白领,写字楼面试的人群,星巴克的东西方面孔,高级奢侈店,喧闹的游人,低价服装店的高音喇叭,脏乱破落的老弄堂;摩天大楼、人群、车流、面孔,伴以的是喧嚣、嘈杂的背景音……这种宏大的、充满气势的开头,反衬出的是个体的卑微和弱小:“我们躺在自己小小的被窝里,我们微茫得几乎什么都不是。”“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

编辑:梁霄

关键词:青年 历史 维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