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青年”是如何被发现的:找到青年的历史维度

2017年07月18日 11:26 | 作者:曾于里 | 来源:新华思客
分享到: 

青年的这种“卑微感”并不是孤立的。从他们的自我感叹“老了”以及步入“前中年危机”的自嘲,乃至于“空巢青年”的流行,它们共同指向的是一个问题:青年在“早衰”。他们可能具有消极、悲观和“老态龙钟”的心态,与他们年轻的面孔并不相称。

青年何以“早衰”?从现实维度讲,这与青年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现实难题有关,比如高房价、阶层上升艰难等,这些已不必赘述;但从历史维度看,这是因为青年与社会历史的脱钩,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虽然当代青年免去了历史的负荷,但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他们也变成了“大历史的孤儿”。不妨引用雅斯贝斯的一个妙喻:

“正像一艘船,一旦割去系泊的缆绳就会在风浪中毫无目的地飘扬一样,我们一旦失去同古代的联系,其情形也是如此。”

虽然我们的前辈们曾肩负时代的沉重闸门,但时代却同样赐予他们信仰、信念和希望,赋予他们历史的纵深感以及价值、审美、道德的依据,即便他们个人可能“失败”了,但他们能够“在历史中找到一些确定不移的支撑点,来把个人从‘失败’中拯救出来”(杨庆祥语)。

可对于当代青年而言,可能无法找到历史与个人生活之间有效的关联,无法在历史维度中构建我们的主体性,当代青年的确拥有更自由的自我,但也有且拥有自我,他们以物喜、以己悲,无法从时代中获取任何慰藉。

要消除这种心态上的“早衰”,既需要现实维度上各方面的制度保障,让青年拥有更友善更自由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却也离不开青年的阶层自省。在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里,青年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应该如何在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们可以为更美好的社会做些什么?只有在历史维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才能不囿于年龄和狭隘自我的限制,并始终拥有“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青年气质。(作者:曾于里)

编辑:梁霄

关键词:青年 历史 维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