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图国企民企·图

“双绿”时代渐行渐近 ——绿色发展五年间

2017年08月03日 10:01 | 来源:半月谈网
分享到: 

今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1121419336_15016416435341n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我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越来越成为产业园区及企业的共识和行动;生态文明、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日益成为民众的自觉选择。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的“双绿”时代正逐渐从理想走入现实。

铸牢制度藩篱,深化绿色理念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将绿色发展提升至全新的高度。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为了使绿色发展理念入心,铸牢制度藩篱不可或缺。出台“史上最严”环保法、开展环保督察、推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广河长制……5年来,党中央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一项项改革措施密集出台。

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环保法备受瞩目,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对污染企业按日连续计罚,罚款将上不封顶;针对未批先建又拒不改正、通过暗管排污逃避监管等违法企业责任人,予以治安拘留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极大地震慑了违法行为人。

作为新一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系列文件之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规定,试点省级政府可对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单位或个人,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环境有价、损害担责,主动磋商、司法保障,信息共享、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体系在试点地区正在抓紧构建。

今年4月起,环保部从全国抽调5600名环境执法人员,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察。环保部通报显示,强化督察3个月来,接受检查的3万余家企业中,有2万多家被查出存在环境问题。

环保督察“动真格”,使环保压力得到有效传导。2015年7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明确建立环保督察机制,提出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目前,中央环保督察已经完成对23个省(区、市)的督察,问责超过8000人。

2016年12月,《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正式印发各地,拉开河长治河的序幕。厦门早在2014年就试行河长制,全市9条主要溪流被纳入河长的视野中。随着今年河长制在全国铺开,厦门将更多河流纳入“大名单”,编制“一河一策”,有针对性地全面综合整治。

建立最严密的环境执法体制,让环境法律的“牙齿”更为锋利。据统计,2016年全国实施查封扣押案件9622件,移送行政拘留案件3968起,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963件。随着《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制定、修订工作稳步推进,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大网越织越密。

循环经济铺就产业转型之路

推动工业环保低碳发展,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将控制工业领域碳排放作为打造低碳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方案提出,到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2%,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领域,2016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3.6亿吨标准煤,其中工业能源消费量占70%左右。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王燕表示,近几年,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同时,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推进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

早在2013年9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就联合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拉开了创建低碳工业园区的序幕。经组织推荐、遴选和评审等环节,两部委从申报的106家园区中确定并公示了首批55家试点园区名单,如今已有天津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等51家工业园区正式进入试点期。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从试点成效看,近60%参与试点的园区,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碳排放均有显著下降。有的园区年均碳排放总量下降率达11.94%。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禹湘认为,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对传统工业低碳化改造,发展新型低碳产业,最终引领和带动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试点园区中的代表,天津开发区注重在区内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有限资源的再生利用。

据天津开发区环保局副局长宋雨燕介绍,为进一步完善辖区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链条,危险废物年处理能力3万吨的泰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产。贵金属、铁、铜、塑料经过拆解处理后,可全部进入下游企业实现循环,基本不会浪费。

由于该区循环经济具备可持续性,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区内企业卡博特化工(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乔延忠说,公司尾气再利用项目将尾气全部采集,用于生产蒸汽、发电和替代生产燃料,年产蒸汽55万吨,年可节约标准煤6.4万吨;中新制药公司与畜牧养殖企业合作,将废渣用于动物饲料添加剂,做到有机废渣的回收再利用。

为实现循环经济的进一步突破,一些开发区更是抱团联盟。去年8月,由36个国家级经开区共同发起的中国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联盟成立。“宁舍短期经济小账,也要保环保社会大账。”成都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程果表示,开发区不应是产业结构落后、发展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污染的代名词,而要成为绿色发展的先行者、引领者。

绿色出行引领低碳生活新风尚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以绿色出行为代表的低碳生活方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新风尚。

共享经济通过对消费和生产方式的创新,最大化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在过去5年里,绿色出行无疑是共享经济的忠实践行者。

2017年春节假期结束后,滴滴、嘀嗒等顺风车平台先后晒出“成绩单”:滴滴顺风车数据显示,1月13日至2月2日春运期间运送乘客达420万人次。跨城顺风车这一共享经济红利下的绿色出行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市民所接受。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冈认为,顺风车出行在不增加小汽车的前提下,有利于缓解公共交通系统的压力和限流。而且,它的发展还会大幅减少整个城市的公共财政压力,城市的交通补贴转移到其他部分,将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近日,ofo小黄车宣布完成超过7亿美元新一轮融资,创下了共享单车行业单笔融资的最高纪录。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共享单车市场规模已经达到8.3亿元人民币,而这一数字在2017年有望增长至24.6亿元。

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支付方式和运营模式创新,让共享单车摆脱了停车桩的束缚,使用便捷性大幅提升。共享单车的出现,既满足了大量短距离出行需求,又有助于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顽疾。

不只是绿色出行,装配式建筑近几年也得到长足进步,使得建筑节能环保更具可能性。

我国建筑施工一直以现场浇筑作业为主,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不足5%,高房价下建筑垃圾大量产生,成为环境不小负担。“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是实现建筑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叶明说。最近几年,绿色建筑在多地开花,被誉为是继家电、汽车后第三位的大容量制造业。

在河北张家口,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项目以及工业建筑项目已经开始全面采用装配式建筑;在北京,到2018年全市将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20%以上,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践行绿色生活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成为主角。民众在享受绿色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为绿色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半月谈记者 毛振华)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绿色 发展 建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