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衣、住、用、行”的70年变迁 ——探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2019年10月30日 17:0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 付振强)从“没得选”的衣着服饰,到“任我挑”的时尚装扮;从“凑合住”的生存场所,到“更舒适”的楼宇亭阁;从“极单调”的娱乐生活,到“超丰富”的日用百货;从“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到“快速度”高铁动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70年来,人们的“衣、住、用、行”可谓“天天有变化”,迎来了从“物质匮乏”到“品质生活”的逐渐转变。近日,人民政协网记者探访位于北京展览馆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带您了解“衣、住、用、行”的70年变迁。

衣——凸显“中国新气派”

70年前,因为物质生活条件和服装行业生产技术等多方限制,人们在穿衣上的首先考虑是“有没有”。如今,走进任何一家商场,各种潮流服饰令人眼花缭乱,各种材质更是应有尽有:时尚套装、潮搭装,纯棉的、化纤的、皮革的……

“以前我们穿衣服真的就这种打扮,女孩子就是扎着很朴素的小辫儿,穿着球鞋。”来自北京的王研女士驻足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展区,她说自己就曾是“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员,这次和老伴儿一起参观展览,眼前的一幕带给她很多触动。

“小时候有一件妈妈淘汰掉的‘列宁装’,因为小女孩爱美,当时特别想换个新鲜点儿的颜色,当时的衣服色调比较单一,所以自己买了蓝色的染料,用大锅煮了染色。” 王妍坦言,这件印象里“颜色极差”的大衣却是当时最好的衣服。王妍还谈到自己在陕西省延安市插队时的“穿衣经历”:“当年在插队时,经常有树枝把衣服刮破,破了就用橡皮胶粘上接着穿。”她说以前衣服主要以军绿和蓝色为主,现在的衣服已经“五彩缤纷”了。

在年纪稍长人的印象里,“的确良”是“不可不谈”的一种服饰材质。“的确良”是老百姓对涤纶的俗称,有“的确好”“的确凉快”的意思。1977年4月,上海石化一期工程建成,每年生产10万吨化纤产品,可向全国人民提供3尺“的确良”。1978年“的确良”大规模投入生产,“的确良”这种“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极大改善了来百姓“多种类型穿衣”的问题。

杜明蓉是一位来自于四川绵阳的小学语文老师,“的确良”的展示内容,勾起了她的儿时穿衣记忆。“小时候特别想要一件的确良的衣服,当时妈妈用染的布给我做一件,心里特别开心!”她说展柜里的衣服自己都穿过,现在仅从平时穿衣服的小事儿上就能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富强,“生在这个时代,我很自豪!” 杜明蓉说。

住——彰显“中国新力量”

在50年代的婚房场景前,聚集着熙熙攘攘的参观者。

“那个时候东北家里的摆设基本都是这样的,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来自辽宁营口的王大有夫妇今年已经80多岁,他说自己结婚时的婚房和场景中的“一模一样”,“现在的住房条件变化太大了,即便是偏僻的农村,也有很好的装修。”

来自北京的陈太东和胡燕玲玲夫妇对这一场景也是“感慨万千”。“那会儿绝大部分家庭都很拥挤,一家人住在一间屋子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居住环境整体较差,从平房到筒子楼,“人口多”“面积小”仍是当时的一大特点,“三代同居”是当时较为普遍的居住现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5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5.7平方米。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7平方米。不过当时自有住房的比例很低。1984年,城镇居民居住公房的户比重为88.2%,居住自有房的户比重仅为9.4%。如今,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超过30平方米。

住房条件改善不仅体现在住房面积上,国家也在加快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从政策层面推进“栖身之所”到“宜居之选”的落实。

2013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截至2018年底,全国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4522万套,上亿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同时,发展公租房的步伐加快,截至2018年底,全国公租房(含廉租住房)开工1612万套,37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累计近2200万困难群众领取公租房租赁补贴。

随着中国房地产产业的不断完善,具有独立卫生间、厨房、淋浴、供暖、供气、供水设备等的高层住宅区、复式楼、花园小区、特色别墅应有尽有。房子不仅宽敞舒服,而且美观大方。“我们住房水平的改善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特别感恩伟大的祖国。我们现在感觉生活特别的幸福。” 王大有说。

用——见证“中国新品质”

老式传呼机、黑白电视机、复古电话机、铁质小闹钟……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各式各样具有“年代感”的生活用品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停留。

“小时候,像这种电视机并不是每家都有的!”来自山东的殷女士坦言对一展区内的黑白电视机印象深刻。“那会儿全村有电视机的没有也就两三家,大家基本每天晚上都去对方家里看电视,就像看电影一样,所有人拿着小板凳在院子里就坐。当时感觉特别神奇!”

除了殷女士提到的黑白电视机外,老式传呼机也成为参观者津津乐道的“老物件儿”:“传呼机可不是像现在的手机一样普及,能用的起的人并不多,当时应该算是一件儿奢侈品了!”

“小时候能玩的就是滚铁环和踢足球了!”来自北京的卢同进坦言自己小时候的娱乐用品“少的可怜”。展区内一件件日常生活用品都在替参观者讲述着“不同的时代故事”。这是参观者珍贵的记忆,也是这些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下,让人们回忆过去的日子,感怀时代变迁,祖国强大的最有力印证。

如今,生活用品已经从单纯的满足基本使用步入到“智能时代”。2013年12月,中国发放4G牌照,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络,用户规模超过12亿户。2019年6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四家企业获发5G牌照。以智能技术为手段的“未来家电”在展区内吸引着不少年轻参观者们。从“物质匮乏”到“品质生活”,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用”的转变正朝着多样化、个性化趋势发展。“在这些与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的巨大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殷女士说,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更多的国人正享受着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行——体现“中国新速度”

“60年代的时候,拥有一辆自行车和现在拥有一辆家庭轿车是一样的。”来自云南的退休法官刘炳黎在汽车展示区记者介绍道,交通是一个国家得以运行和发展的基础之一,国家富强起来的标志,是可以从交通中看出的。

从“骑着毛驴上北京”到“坐上火车去拉萨”,从完善铁路网络到3万公里高铁基本覆盖80%大城市,从“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公里“陆地飞行”到国产大飞机C919一飞冲天的实现历史跨越。刘炳黎表示,祖国这几年的发展变化突飞猛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无比自豪!”

高铁,作为中国的特色工程,正追赶着时代的脚步,飞速发展。在复兴号动车组展区前,有小朋友不时和模型合影,陪伴的家长正在向其讲述着复兴号动车组的时速和特征。“我出差经常坐高铁,所以关于复兴号动车组的情况比较了解。”来自河北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这次专程带孩子参观展览,就是想让孩子能亲自感受到祖国现在的强大,记住祖国的奋进历程,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除交通工具发生着“变革”外,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快构建。以高速路为骨架建成的中国公路网,同样让人惊叹,至今已有400多万公里的路程。大部分的农村都有了公路覆盖,公交系统更是四通八达。中国铁路是“中国速度”的有力提现。到今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以上,高铁总里程占世界2/3,“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全面展开。

伟大历程,辉煌成就。与“衣、住、用、行”相关的物品被“搬”进了展厅现场,这些从极度匮乏到极大丰富的变化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更见证着国家的沧桑巨变、繁荣富强。

编辑:李泽杰

关键词: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变迁 庆祝 大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