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观察 精准观察

让孩子们有更光明未来

2020年06月28日 18:47 | 来源:青海日报
分享到: 

2020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饱含深情的报告,字里行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对百姓民生福祉的关心,并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

教育公平,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深受关注的话题。在中国,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由来已久。可以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将教育公平置于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中予以考量和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目标让人振奋,“公平”“质量”两个词,彰显出党和政府缩小教育鸿沟的决心,概括出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新使命,明确了教育改革征程的新方向。

要聚焦短板、精准发力。教育公平的短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贫困相联系。事实上,教育扶贫既是脱贫攻坚的重点要求和任务之一,也是推动教育公平发展的关键所在。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脱贫成果如何以及怎样巩固脱贫成果,教育扶贫应是其中应有之义。教育扶贫的关键就是做好扶志与扶智,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贫困地区的孩子用知识走出贫困、用技能建设家乡、用梦想促进一方发展。“一枚鸡蛋,从外面打开是食物,从里面打开则是生命。”生命成长需要冲破包裹自己的蛋壳,而知识和眼界、理想和追求就是生命自主、自为、勃发、向上的营养和动力。因此,只有真正聚焦教育短板、精准持续发力,用扶志与扶智的一个个对症“药方”斩断穷根,以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引导孩子们构建透亮、强大的内心世界,真正从精神上、观念上先富起来,让“扶志扶智”真正开花结果,我们才能赢得收官之战、才能守护未来之光。

要多措并举、保供提质。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推进教育公平,软硬件措施都要过硬。一方面,教育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教育只有真正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能获得日益丰富的发展资源,赢得更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义务教育,而且更要重视中职教育以及高中阶段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更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比如校企结合,学校专业与特色产业的结合等;不仅要办好特殊教育,更要办好继续教育;不仅要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更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仅要加大并保障教育投入,更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政策不仅要总体公平,更要向农村和贫困地区适度倾斜,等等,通过增供给、促公平、提质量,增强老百姓特别是贫困群众教育获得感,把教育这项民生工程抓细抓实,有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要社会参与、共享未来。面对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强烈期待,在政府层面持续致力于推进教育资源分配均等化的同时,社会也应助教育公平发展一臂之力。比如,新技术,让教育沟壑有了被填平的可能,我们应携起手来,共同有力推动青海各地孩子真正能和名校学生“同上一节课”这件大事。总之,我们既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治理共同体,也要通过多元参与,把学校、社会、家庭、教师的活力激发出来,把社会提供教育资源和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促使学校为社会输出的价值不仅是由学生和学校享有,还可以由社区和社会多维共享。要激活社会组织力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教育,参与教育治理,吸引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将现代教育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拥有更好更广阔的未来。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关键词:让孩子们有更光明未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