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14全国两会>好声音>文化文化

不能“有了花生仁,没了牙口”

“要发展文化产业,但文化不能产业化”

2014年03月08日 07:55 | 作者:赵莹莹|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本报讯(记者赵莹莹)日前,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文艺界别小组讨论会上,与会委员就文化是否应该产业化这一话题进行了一场观点的碰撞。

  当前,文化部门一提文化,就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应该是在对文化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建构。话匣子刚一打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就将其内心的忧虑展露无遗:文化有经济效益,这毫无疑问,但任何好的艺术家都不会为钱去创作。在他看来,我国至今仍缺乏对文化的思考和构建:文化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文化在我们的社会中应该被摆在什么位置?发展文化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都不明确。

  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拜金、夸富的,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冯骥才委员建议,国家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思考文化发展的目的、文化的性质及如何建构等问题,我认为应该对文化有一个立体的建构,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政策,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

  冯骥才委员的话音刚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主席靳尚谊就立马接过了话茬:据我了解,关于文化产业在各国GDP中的比重,美国最高,占30%;日本居亚洲榜首,占12%左右;印度约为6%;而我们国家仅为2%。这就说明在文化产业化上,我们是相当落后的。现在的症结在于,我们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很多时候把钱放在第一位。

  我认同文化产业,但不赞成文化产业化。冯骥才委员把讨论引向了深入,他认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标准在于能否带来文化的发展,能否产生年轻一代的优秀艺术人才及一批优秀的作品。然而,静观近几年来我国各个艺术门类的发展,似乎都缺乏杰出的艺术家血液。如果真按照李克强总理讲的艺术是我们的精神血脉来考虑的话,我觉得应该提倡艺术家有更高的追求,面对艺术,背对市场。靳尚谊委员则表示,文化是双重的,既有经济上的价值,又有精神上的影响。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争取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怎样做到既有票房又对人有积极促进的作用,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对于通过商业模式、市场运作来打造文化的做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艺副院长濮存昕也提出了反对意见。文化也有生态,也需要保护。文化是原生的,有自由自主的生存方式和特点。当前,文化发展中出现很多大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很多人太相信自己可以打造文化。濮存昕委员认为,虽然文化也要包装、推广,但其最真正的东西是本心的、生命里漾出来的,正如话剧《茶馆》中王掌柜的一句台词,花生仁有了,牙口没了。我们原来缺乏的是花生仁(资金扶持),现在资金有了,但是牙口呢?本心呢?

  为此,濮存昕委员建议,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暂时不能搞一刀切;对于文化的发展,政府应当给予更多激励机制,从而促进文化团体放开手脚搞创作,到时候谁行谁不行,由观众、专家决定,而不是导演说了算,也没有政治埋单、商业埋单。

  

编辑:付裕

关键词:文化 产业 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