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总理记者会:听李克强讲中国故事

2014年03月14日 09:49 | 作者:宋识径 蒋彦鑫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现场

  总理赞外媒中文流利

  记者摆手“哪里哪里”

  昨日记者会,前几个提问机会,更多被外媒得到。而外媒记者提问,更多地使用了中文。

  实际上,李克强的英文很好。媒体曾报道说,他和夫人在家也常用英语交流。记者会第一个提问的记者用英语提问,李克强边听边记,还不时点头。

  第二个提问的,是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吉密欧。他提问时用的中文。吉密欧来北京工作已有9年,此前他在上海。

  吉密欧把提问的问题打印在纸上,这是一个关于中国金融风险的问题。为了发音准确,他特意为每一个字都标注了音调。

  吉密欧的中文,得到了李克强的赞赏。李克强说,你的中文说得很流利,也很标准,我听懂了。

  吉密欧也学会了中国人的谦虚。总理称赞他时,他笑着向总理连连摆手:哪里哪里……

  之后,李克强又称赞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你的发音就更标准了。英国路透社的记者,也获得了肯定。总理说,我确实很佩服你们这些驻华记者,能这么流利地说中文。

  记者会上,外媒记者普遍飙中文,甚至用英语提问被视为“异类”。有分析认为,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中国的了解,也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正在持续增强。

  去年,美联社记者曾经用中文提问,之后又用英文复述一遍。李克强调侃他说,你自己给自己当翻译,应该拿双份工资。

  新京报记者 宋识径 蒋彦鑫

 

  观点

  “李克强的语言富有实践智慧”

  无论是“我们不能把今天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的绊脚石”,还是“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这些句子透露出一种轻松、务实的风气。

  外界普遍认为,为时近两个小时的记者会,李克强总理的语言务实简洁、接地气。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表示,此次几乎没有开场白,直奔主题,开门见山,把记者会时间留给记者,这一方面是对记者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开放自信的风格。

  在回答问题时,李克强总理用了很多平实却富有实践智慧的话语。比如,在谈到中美关系时,他称“所谓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变是向有利于中美双方、有利于两国关系稳定的方向去走,还是要择宽处行,谋长久之利”。

  在谈到两岸关系时,他表示“两岸是手足同胞,一家人,此话可以说常讲常新”。

  张涛甫说,整个发布会中他妙语连珠,而且很多“金句”不是引用古人所言,而是富于实践智慧,表述一方面非常精准,但又不是过度专业化,非常接地气。一些深奥的道理,通过一些故事切入,便于理解且生动有趣。

  新京报记者 蒋彦鑫 李丹丹 实习生范小洁

 

 

编辑:顾彩玉

01 02 03

关键词:李克强 记者 总理 提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