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惊人的发展 深刻的变化

——写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5周年之际

2014年03月28日 10:25 | 作者:陈沸宇 扎西 韩俊杰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原标题:惊人的发展 深刻的变化

  今年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5周年纪念日。55年前的这一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场以解放农奴为核心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在西藏全面展开,标志着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获得新生。西藏的历史由此揭开崭新的一页。

  斗转星移,如今,西藏大地早已告别了昔日的极端贫穷落后,在社会经济、民生等方面,均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雪域高原新生55年

  和平解放前,残酷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社会发展

  在西藏延续多个世纪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因对劳动者人身自由的终身禁锢、对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残酷剥夺以及对劳动者尊严的血腥压制等,到近代已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使西藏社会长期陷入极度贫穷落后和封闭萎缩的状态。

  旧西藏经济之凋敝、民生之困苦,令人触目惊心。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占人口不到5%的农奴主,却占有西藏的全部土地、草场和绝大部分牲畜。而占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却没有土地,不仅遭受着异常残酷的经济剥削,还要面临着剁脚、剜目、抽筋等极为野蛮的刑罚。西藏在和平解放前几乎没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工业,连一根火柴、一枚铁钉都不能生产,农牧业生产仍采用原始自然的生产方式。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村的历史,活生生地控诉着封建农奴制的罪恶。记者在该村采访时了解到,在300年前,索康家族刚刚建立时,共有80多户农奴606人,而到1959年时,这里仅剩下59户农奴302人。这期间,被打死和病死的农奴分别是50名、149名。时任新华社记者林田这样记述:“谁只要看一眼这群人,就会多少懂得一点什么是农奴制度。这老小一百多人,没有一个人穿一件完整的衣服,全是破烂得像麻袋样的粗毛衫裙,那上面不是补丁,就是发亮的油污,妇女和孩子们几乎没人穿靴、鞋,全赤着脚。”

  “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是被领主占有;就是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喝不上一口;生命虽由父母所生,身体却为官家占有。”这首悲怆的民歌透露出人们对封建农奴制的仇恨、悲愤与无奈。但西藏地方上层反动分子是封建农奴制度死心塌地的维护者,“不仅不改,而且永远不改”,并最终在1959年3月发动武装叛乱。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和西藏绝大多数人民的迫切愿望,很快平息了叛乱。从此,雪域高原进入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历史阶段。

  GDP连续5年百亿级增长

  特色产业造血能力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2009年到2013年,全区生产总值连续5年实现百亿级增长,相继跨越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和800亿元关口,保持了年均12%以上的增长速度。

  经济结构日趋合理。1959年,西藏农牧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70%以上。到2013年底,西藏生产总值中,一产、二产和三产之间的产值比为0.107∶0.363∶0.53。西藏自治区统计局有关人员介绍,经济总量不断增大而农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降低,标志着西藏产业结构在持续优化,地方经济发展已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以旅游业、藏医药、民族手工业、特色农牧业、绿色食(饮)品等为代表的西藏特色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特色经济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担当着主力,现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达到12.85万户,占全区市场主体的95%以上,注册资本总额占全区注册资本总额的53.63%,较10年前超10倍。西藏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旅游业正成为重要的“造血”产业,去年约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3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8%。目前,以藏东北牦牛、藏西北绒山羊、藏中优质粮油等为代表的“七区七带”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已达6520元。

 

编辑:付鹏

01 02

关键词:西藏 发展 农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