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12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十八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十八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就业问题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4年09月15日 14:3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乌恩:

避免少数民族农牧民工群体生存边缘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人口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在内蒙古自治区,大量少数民族农牧民工进入城镇,主要基于三个原因:首先,由于大范围实施生态保护工程,一些牧民以生态移民身份整体迁入城镇,还有一部分农牧民受退牧还草、还林、休牧和以草定畜等政策的影响,出现剩余劳动力,经济收入下降,选择进城务工;其二,由于撤乡并镇政策,农牧民为解决子女教育问题,进城务工陪读;还有一部分年轻人为改变生活方式而进城。

大量少数民族农牧民工进入城镇,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劳动权益无保障;工作缺乏稳定性;户籍制度带来的制度性排斥普遍存在;存在非制度性排斥现象;没有统一的劳动力转移政策;政府配套服务有待加强。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少数民族农牧民进入城市已成为一种趋势,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非规律性因素。一是大量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镇,超出城市固有承受能力,衍生出新的社会问题;二是城市就业岗位不稳定性,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存在的情况下,使少数民族农牧民工群体生存边缘化;三是未来随着农牧民工群体年龄增长,他们融入城市困难进一步加大,未来可能会出现返乡潮,届时农牧区必然围绕草场、耕地问题产生新纠纷,基层将出现新问题,生态建设工程也将面临新挑战。同时,大量农牧区青壮年劳动力迁出,加剧了部分贫困地区进一步落后。

因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针对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工集中关注的,如就业机会、劳动合法权益、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减轻住房负担和子女教育等问题,出台相应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贵州省委主委武鸿麟:

发挥生活服务业在城镇化就业中的作用

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生活服务领域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吸收简单技能劳动力的大水池,将会有源源不断的简单技能劳动者、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者进入这一领域就业。

一、 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生活服务领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就业市场对接渠道不完善,供需双方对接难;二是劳动者综合素质需要提高;三是就业人员权益保障不完善,生存弱势及社会地位低下。

二、 解决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生活服务领域就业问题的建议:

一是尽快完善劳动力供需市场体系,建立供需对接渠道。加强生活服务领域劳动力供需规划,在现有劳动中介场所可设立相应公益性免费摊位,提供供需信息。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把城市生活服务领域就业人员单列,做好劳动力供给登记工作,建立供需双方对接渠道。

二是引导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组织,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服务或自治服务机制。通过支持引导成立“清洁工协会”、“维修工协会”、“家政劳动者协会”等组织,加强规范和管理。

三是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社会基本保障机制。尽快实施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和特大城市“居住证”等相关政策;公租房和廉租房应保证有效供给;应保证其子女就近入学;要尽快落实相应医保方案。

四是明确建立行业领域统计机制,为规范发展有效服务提供基础数据。统计等部门应确立城市生活服务领域相关指标体系,为制定决策提供统计依据。

五是建立和完善能力培训和最低工资保障机制,改善群体社会地位和综合素质。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顾胜华:

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生活在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进入城镇务工生活,在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服务与管理困难。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保持边疆民族地区和城镇社会稳定发展,推动全国各地城镇化,就业成为重要的内容。以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镇就业为例,他们面临着社交难、生存难、管理难、组织难、制度难、协调难这六个方面的困难。

建议:

一、 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管理机构。建立辖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据库,建立省、市(州)、县(区、市)乡(镇)四级管理机制,采用网格化动态管理,简化办事程序,提供就业指导,支持他们创业,提供保障服务,加强督查检查,认真落实,强化责任。

二、 制订实施特色的区域就业服务政策。贯彻好民族政策,制订特色就业政策,同工同酬;建立区域劳动力市场,增加信息公示,提供各种工作机会;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和庄园经济,增加就地就业和收入,助推本地市场和城镇化发展。

三、 创新城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模式。落实《城镇民族工作条例》的相关内容,创新管理方式;提供多语种服务;以少数民族需要为本,制订特殊政策,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镇化转型。

四、 实施特殊的帮扶政策。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搭建特色经济发展平台,加强对民族区域地区资源开发利用。制订特色帮扶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社会跨越发展,加强法制监管,保障好少数民族正当权益。

五、 构建多元、特色民族文化内涵的城镇体系。建设包容、开放、繁荣、团结、和谐、宜居的城镇街区,让56个民族共同参与创建城镇社会,共圆中国梦。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城镇 少数民族 民族地区 发展 产业

更多

更多